Author: Sintee Goh

新加坡学生事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5年发起的基督徒学生运动(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注一】。这个运动在1933年从英国到新加坡时仍然有强烈的福音派信仰,而且注重宣教;可惜后来却受到新派教义的影响,逐渐偏离了基督信仰。当这些新派教义进入了校园时,基督徒学生不得不另外组织团契,在1952年成立了大专基督徒团契(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 1956年在南洋大学的基督徒学生也在10月21日开始了第一次的聚会,并在第二年成立南大基督徒团契。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简称FES)在1959年7月注册成立时,已经有好一些福音派的大专学生团契在各校园兴起。第一届FES荣誉文书(Honorary Secretary)Mr. Winston Yap 在常年报告述志: “我们竭力保持一个明确的福音派见证。我们的福音信仰是一个拯救和积极的信仰。我们受惠于前人,因为他们坚持福音信仰,为真理奋勇作战,而我们也被委托负起维护这宝贵信仰的神圣责任。愿我们忠心到底。” 在新加坡的FES学生事工一直都在福音的基础上迈向合一,“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3)。英语事工、华语事工与印尼语事工【注二】在同一个办公室运作的是在整个国际FES绝无仅有的。其他区域的学生事工,每当有其他语言的事工出现时,都会选择另辟办公地点,在行政与财务上分割,使其中可能的文化差异不会影响学生运动。但在我们这弹丸之地,却一直都在学生事工的合一见证上顺服神的带领,三个语言事工彼此扶持、同工,当然会有张力,却也是更好的学习平台。 在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有一个ICE的组织。正是印尼语Indonesian I 、华语Chinese C、 英语 English E的缩写,目的就是不忘记在校园维护福音派信仰,合一的见证。在理工Poly校园,基督徒学生每个学期都会至少有一次华语团契与英语团契的联合团契聚会,重点不只是联谊,更是要活出在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的特征:合一的见证。 FES华文组每一年的《大家庭聚会》正是这个合一见证最好的写照。即便我们的50周年《大家庭聚会》遇上了冠病疫情,无法实体进行,我们仍然以线上的方式召集了本地与在国外的校友与学生,着实地以《傳》来传承传递福音派信仰的合一精神。经过了疫情的煎熬,我们有许多合一见证的校园故事要分享,也邀请大家一同来聆听,因为这一路上都是《与祢同走过》,是天父的恩典托着我们。10月21日晚上7时30分见!           赖斯强主任   【注一】90年代笔者的办公室在圣经大厦#03-05,4楼正是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SCM)新加坡的办公室,因此与SCM的同工有交流并知道他们的事工重点。 【注二】 在廿一世纪初拓荒并逐渐成为今天的模式。 ...

分享一 毕业之季,感慨万千。在大学中的一朝一夕,都已成往事。 许许多多的事,我都需向耶和华以勒的神,献上感恩。 地 感谢天父,让我来到新加坡这片土地上。虽然领土有限,但资源却很丰富。曾几何时我也向往远方的生活,但祂却安排我在这里,这是有祂的用意和我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 事 感谢神,让我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实习、课外活动等,体验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我在其中遇到了些挫折,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成长的地方。虽然道路不平,我仍知道神与我同在,我就不会失去盼望。在我忧虑疫情时,祂赐健康于我;在我担心毕业后的发展时,祂也供应了我工作。愿我手所做的,可以荣耀主,造就他人。 人 感谢上帝,其中改变我生命最多的就是遇到对的人。无论是校园团契的“家人”、教会的朋友、学校的同学等,他们的教导、栽培、关心、陪伴,造就了如今的我。也只有在我有机会成为组长后,去关心和陪伴组员才发现其中的血与汗。如果你问我有谁是不重要的吗?我会说他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愿更加珍惜这些“天使”们! 潘威诚 南大化学与生物化学系 应毕生   分享二 我是第三年才加入团契的。记得第三年尾,干事和团契里的一些朋友有问我是否有兴趣在下一个学年当组长,而内向的我对服事的态度向来是:如果找不到人才来找我,所以我从来都没有接任过这样的服事岗位。但是,我想既然是上帝的带领,于是答应接任当小组组长。很快的转眼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当组长的这一年里也学习了不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团契认识的人,以及认识到做一个属灵领导的责任。 身为组长,我必须踏出我的舒适圈,特地关怀组员。我本来的习惯是安静的坐在一旁听别人谈话;现在我得抽空跟其他弟兄姐妹开启话题,问候他们,确保他们在课业忙碌中没有忘记操练自己的属灵生活。这样的主动,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训练出来的,所以我要感谢上帝在大学最后一年给了我一个丰富的属灵经验,感动我去接受这个岗位,让我用同样的爱去学习怎么关怀其他人。如果那么内向的我都能踏出舒适圈那么做,那在上帝手里真的没有什么成不了! 黄以勋 南大物理系 应毕生       分享三   大家好,我是涵宁,今年国大的毕业生。感恩在有限的大学生涯里,认识了团契里的干事们、弟兄姐妹们。回想起来,真的很感谢神把那么多基督徒放在我的生命里。从来没有在教会里学习如何查考圣经的我,在团契里认识了原来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每年的研经营都让我获益不浅!除此之外,学姐学长让我认识到了如何真正的爱弟兄姊妹。以前的我时常会贴标签在别人的身上,会选择性地和那些我觉得和自己合得来的人做朋友,但是团契让我看到了合一。不论每个人有多么的不一样,我们都应该彼此接纳和包容。这对曾经的我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感谢神,我现在可以很坦然地跟不一样的人做朋友。 在大学第二年的时候,我打算当组长,我也忘了为什么会答应当组长。但是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组长训练,我们有毕业很久的学长一信来训练我们。他的一系列训练让我对自己当组长的要求提高了,也因此促使我看重自己组长的服事。 我很感恩神,在服事的道路中有很棒的同工,一起预查和预备查经资料,以及其他的小组活动的时光都很欢乐。(虽然每次都吵架哈哈)还有几乎每个星期二或四的晚上听我发牢骚和为我祷告的学姐,真的很感恩他们的存在。 大三的我有机会当了职员,但是过程中并不容易。我看到了服事不完全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每个职员愿意为主牺牲。最后想说的是,在团契的“磨练”让我看重在教会里的服事以及预备了我在工作的时候也要常常记念天上的事。   许涵宁 国大化学系 毕业生   分享四 转眼间,我的四年大学生涯就这样过去了。在这四年里也经历和认识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事物,充斥着美好和不愉快的回忆。在大学生涯即将结束之前,其实是蛮兴奋的,因为想到不用考试读书,更重要的是也不用再上网课了。但是有时侯也会想,会不会离开了校园,我们都会因为各自的工作和生活而繁忙,慢慢地失去了一个个身边以前常见面的朋友?我们会不会也因为社会的险恶而失去了以前单纯的心,慢慢地远离神? 在这大学生涯的尾声,总会开始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最重要的是感谢神没有放弃我,继续地通过校园团契来带领我更认识祂,也认识了很多团契的弟兄姐妹。在这疫情的期间,有许多与团契的弟兄姐妹美好的回忆。大家一起查经,运动,吃东西。更没想到的是,我竟然会早上八点起来与大家一起灵修。此外,也看到一些校友就算工作开始繁忙了,仍然能够善用时间去亲近服事神,这让我感到敬佩,因为我才刚开始进入职场,就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感恩出现在我大学生涯中的人,也感谢神对我的不离不弃。   李侑龙 SIM UOL会计与金融系 应毕生   ...

主题:新的路程, 心的陪伴 日期:2022年5月14日-16日 地点:FES 会议室 出席者:26位(应毕生和校友)   分享一 应毕营旨在帮助应届毕业生预备面对且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生活阶段,并将他们与可以与他们分享经验的校友联系起来。 今年除了主题分享外,还有关于时间管理和我们的属灵生活的,以及关于国民服役(NS)和工作观的课题分享。 对我来说,家俊弟兄的分享使我印象深刻,因为他分享了他在国民服役期间的故事,帮助我晓得在军营中可以期待什么,以及需要注意的不同类型的人。他还分享了他在国民服役后的工作生涯,其中包括不同类型的职业。我了解到生活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我们将面临挑战,但如果我们有信心并相信上帝,祂会引导我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旅程。这些提醒对我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已经开始服兵役,他的分享对我是适时的提醒和帮助。最后,感谢主让我参加这个应毕营和参与筹备的工作。   郑兆成 新加坡理工电气电子工程 应毕生   黄恬恬校友分享时间管理   分享二 感恩今年终于有实体营会了! 感谢神的带领让一切策划的节目能够顺利举行,并且能够与其他的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校友们相聚。这次营会给我总体的印象是,即将正式进入社会的我们,在这新的旅程里绝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却不因此惧怕或失去盼望,因为我们心中有主与我们同在。我从校友们的分享中,认识到了作为一个社会新鲜人该如何面对很多避免不了的情况,例如工作的压力,怎么处理老板的要求、,怎么做一个好见证等。我非常感谢他们透过他们的个人经历回答了我许多的问题和疑惑。除此之外,这次的营会里能够与校友们有美好的团契,彼此代祷,玩游戏和反思我们在校园的三年团契的时光,让我感到温暖又熟悉,像是回到了参加迎新营的情景。 盼望我谨记在营会里所领悟到的,也求神使我天天更亲近祂,有信心去的面对挑战!愿神继续在我们每一位里面做祂奇妙的工作! 何凯琦 义安理工护理系 应毕生   郑万锋牧师分享新的旅程...

南大领袖训练 日期:2022年5月16日 地点:南洋理工大学 参与人数:5 位职员   平安!这次的领袖训练主要分为三大部分:FES&校园团契的关系配搭,校园团契双重使命以及基督徒学生双重身份。 我们一起走过了FES的历史以及南大校园团契最初成立的故事。校园团契里的学生一代过去,另一代又兴起。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事工都因为有着这一群愿意参与在学生事工里的学生以及干事们坚持到今日。 藉着这训练我们再次反思身为基督徒学生的双重身份。我从未想过这两个毫无关联的身份是可以放在一起的。当我真正的了解这双重身份背后的意义,我更加珍惜也特别感恩神赐给我短暂能以这特殊身份服事祂的日子。 在这训练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 “我们每个时代的人都需负起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以及使命。” 愿我们都能背起我们各自的使命,成为这校园中的光和盐,把神的爱散播在这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黄舒娴 南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第四年     国大领袖训练 日期:2022年5月23日-29日 参与人数:3 位职员   经过三天的训练,职员会有机会复习及思考团契的中心(学生事工、目的、特征),学习领袖应当有的姿态,一起讨论团契来临一年的方向。 感谢神透过干事与校友们的分享,带领职员会学习及思考以上几方面。我特别印象深刻的一个要点是:领袖应当对服事的群体有拥有感 (ownership)。身为新上任的团契职员,我们应该牧养弟兄姐妹,为他们的属灵需要着想,不是因为我们要控制他们,而是因为我们是大牧人(上帝)之下的小牧人。 领袖实在有太多方面需要训练、装备,这领袖训练也是我们国大团契职员会的事奉过程的开始。愿上帝保守我们在一年的服事时常谦卑寻求祂,在事奉中学习顺服。   陈劼圣 国大数学系 四年级...

进入新的一年,我们难免问:疫情要结束了吗?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疫情几时结束,并不是一个回答得了的问题。过去两年,在学生当中常会听到彼此慰问、关怀时,提到:有去学校上课吗?学生去学校上课曾几何时已经不是“顺理成章”的事,而是大家需要确认后才会晓得的“近况”。这是今日学生在校园的写照,这难道不是我们年轻的一代在教会的写照吗? 线上的作业学习我们都会认同是必须的,但线上的校园团契或教会崇拜我们愿意持续下去吗?去年校园团契曾经到一个地步,同工们确实只能够在线上与学生一起团契、灵修和查经。但是当情况一旦允许,弟兄姐妹就迫不及待,安排课室或聚会点,实体地进行团契。除了因为大家渴望面对面沟通,笔者更能感受到学生在课业之外对接触人与服事人的诉求。这里必须实话实说,同工们在这两年期间,鲜少在校园职员会议中告诉学生要向校方提出订场地实体聚会的要求;每次都是学生在订了场地,校方衡量疫情情况后拒绝,不得已要取消预订,看着他们一脸失望就可以知道,我们又要线上聚会了。 从这些年轻人对实体聚会的渴望,我们是否就能总结:是这两年的疫情使他们对团契生活的觉醒?经过认真地探讨、询问,我们确实了这些现象并不只是疫情所催化的现象;在疫情爆发之前,年轻人对被聆听的渴望和了解就已经出现了。在这里感恩2020年人口普查后出现的座谈会,得以与年轻的弟兄姐妹对话。机构同工在2020年之前进行至今的针对新加坡教会各年龄层的访问,使我们明白今天出现的情况,并不是因为两年疫情才勾勒出的年轻一代灵性真貌。 在笔者踏入校园团契的年代,当时校园团契有一个针对我们这些刚信主,还未开始参加教会崇拜的栽培小组。带领栽培的组长通常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因为不是来自基督徒家庭,所以在主日需要去教会崇拜时,就会面对重重的难关。当然,这也是我们迫切祷告的时候。乍看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我们在初信的年日,真实彼此聆听,关怀的事情。我们确实有些弟兄姐妹索性就不与家人对抗,直接把校园团契聚会当作教会的崇拜。针对这个现象,FES第一任总干事孙耀光医生还特别写了一本小书:《学生与教会》。毕竟,校园团契是无法取代教会肢体生活在每位弟兄姐妹在主里成长的影响与塑造。 来到今日,进入校园团契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在教会的弟兄姐妹。他们有些从小在教会长大,已经在圣经与属灵的知识上有个人的理解;来到校园团契时,随即找到他们在读书的“职场”一群志同道合的群体。这个校园团契与他们在教会的属灵社群不一样的就是来自不同的国家、教会的宗派,甚至连对圣经的诠释都有可能不同!但是,这些刚认识的弟兄姐妹竟然在“铁磨铁”的大环境中,衍生出归属感,建立委身基督的使命。 基督徒学生在校园作见证荣耀主的年日其实非常短促,最多四年,通常是三年。即便如此,他们在教会与校园团契确实面对分身乏术的张力。课业的压力都是基督徒学生预备摆上的代价,因为他们知道委身代表某些层面的牺牲。反倒是一些弟兄姐妹原本就在教会有服事的岗位,当他们知道在校园的时光有限时,就义无反顾,承担额外的责任,成为校园团契职员或组长,但这并不是他们罔顾教会职务的表现。我们不应当对这些弟兄姐妹予以责备,反倒应当聆听他们为何有如此“反常”的举措。与其把这些我们所熟悉,从小看他们长大的弟兄姐妹当作是不专注的同工;可否我们趁此良机的引导,带出他们日后在教会长期委身的潜力? 笔者见证许多在校园委身的弟兄姐妹在教会也继续奉献同样的委身情怀,甚至带动教会的弟兄姐妹,生命影响生命。无论身为教会牧者或领袖,都让我们在这群基督徒学生成长的岁月里,作为他们身旁的鼓励与聆听者。就像摩西一直都看见约书亚的潜力,并在上帝的时间里委予重任,带领以色列十二支派进入迦南地。今日的基督徒学生或许会有点冲动或莽撞,但我们无论是校园同工或是教会的导师,都应当在旁观察,使到千里马有空间施展拳脚,就算我们不是伯乐,都叫上帝的心意在这群基督徒学生的生命中满足!   赖斯强主任...

义安理工 校园团契对我来说就是校园里的家,充满欢乐,互相扶持一起前往毕业的路。这三年在义安校园团契经过不少风雨,也经历不少未知。第一年还没进入疫情前,每个星期活动开始之前总是期待和团员们吃饭、谈心,互相跟进彼此的近况。记得迎新茶会活动还没开始之前,学姐们在走廊练歌时就跟一起唱,那是校园团契的生活。 开始当职员时疫情来袭,活动改成线上,没有带领过活动的我很慌,但有凯琦、恩典和绮桦干事的配搭,万事互相效力,疫情下有神的应许。我感恩有机会来服事,承担了联谊营等岗位。无论在什么岗位服事都好,信靠顺服是我在这三年最大的学习。无论团契的大小,互相扶持使我们更加亲近,希望建立起来的温暖能够为维持下去,也盼望毕业后来参加彩虹之约。   谢恩瀚 义安理工 应毕生   新加坡理工 在校园团契的日子,我有机会目睹学长姐们在校园内透过活动等做主的见证。校园团契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我们像一家人一样,不拘是透过音乐、查经、游戏还是祷告彼此服事。我们会在每周活动结束前分享代祷与感恩事项,并彼此代祷。由于华文团契契友人数不多的缘故,我们也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彼此。 疫情期间,所有课程从实体转为线上,我们都有点措手不及。但是感恩的是,我们依然可以每周透过zoom聚会,甚至假期期间可以分成小组去登山。 生命就像一列火车,有人进入你的火车(生命)与你共乘,建立回忆;有时乘客也会下车,但是上帝一直是车站站长。祂对我们有美好的计划,祂预备我们脚下的轨道,并且一直与我们同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让我们坚定于神,以心灵诚实服事祂。 最后我要感谢国宏干事、斯强干事和欣蒂干事这三年来的引导、陪伴与预备查经材料。还有谢谢铭宗、孙政、凯翔、伟鹏、浚杰、涌恩、易恩、瑞泽和恩祈一起服事。 郑兆成 新加坡理工 应毕生  ...

从校园宣教日的一开始,到结束后的宵夜之Sobremesa(1) 时间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接待。其中最大的提醒就是践行接待的重要,用爱心接待每个人,而不是选择性的接待。这也让我重新思考要如何在家里、学校、教会中接待身边的人,包括那些与自己不同”标签”的人。谈到标签,我们常常给人贴上不同的标签,方便快速对人有初级的认知,再依从他的背景和特质接待他。然而,这些标签也可能限制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当我们对某些标签存有偏见时,这会阻拦我们去真诚接待。因此,要真正认识和接待他人是不容易的功课,是基督徒该看重和学习的,因为上帝也是如此款待我们。时至今日,身边依然有需要帮助和关爱的弟兄姐妹。愿我们能看见他们的需要,并愿意真诚的接待他们!   刘乐贤 新加坡管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第二年   1 Sobremesa出于西班牙文化,意指在饭后的甜点时间与人同桌建立关系。...

还记得从国大毕业后,我有一段时间在向神寻求自己未来服事的方向。当时,我有两个感动和看见,分别是在校园团契和校友团契中服事。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感叹神的带领是多么的奇妙。我感恩在神的带领下,我能有机会通过我在校园和校友团契的服事,成为校友助理干事,在其中建立校园和校友之间的连结. 虽然我知道在其他团契中,有校园助理干事的存在,但因为当时国大团契没有,所以我不是很确定助理干事有什么样的职责。我决定先以校友的身份参与校园团契的活动。我为着能在毕业后继续参与团契活动而感恩。在这过程中,我不仅有更多的机会与学弟妹们建立关系,我也有机会通过分享一些个人的经历来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除了参与校园团契的活动,我也在毕业后加入了国大校友团契职员会。校友团契给予校友们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大家可以彼此分享、鼓励和代祷,在毕业后也继续彼此守望,生命影响生命。 虽然我在毕业后参与了校园和校友团契,但我在前期并没有很清楚的知道这两者该有什么样的配搭与连结。最初的时候,我主要是把我在校园团契中所理解的需要传达给校友团契,帮助校友团契更好地接触校园的学弟学妹。之后,我发现因着我能持续地在校园与学弟妹们建立关系,我能更好地去建立校园与校友的连结。其中一个是对于新校友们的支持与建立,帮助刚毕业的新校友们适应和调整新的工作生活,以及迎接和帮助他们融入校友团契。 在参与校园和校友团契的期间,神就像是一个画家,用祂的一笔一划,引领着我,逐渐地让我看见祂的动工和心意。虽然很多时候我只能看见眼前的事物,也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但是这也给了我空间去仰望和信靠。只要我们有愿意寻求和信靠的心,我相信神必定带领我们成就祂在我们身上所安排的美好旨意。   张维兴 国大校友(2018) 助理干事...

大家好我是盈瑄,今年一月刚从台湾来到国大交换一学期。这是我第一次来新加坡也是第一次在离家那么远的地方过年。原本以为只能自己一个人孤单地待在宿舍,但是感谢神透过团契举办的新春活动让我有机会可以进到当地人的家中,体验新加坡人是怎么过年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加坡过年时会吃“鱼生”的这项传统,将所有的配料准备好后全部倒入一个容器中,接着每个人都拿着筷子大喊:“发啦”将其搅拌均匀,这是我在台湾不曾见到的习俗。这次聚会还品尝到了鸡饭、炒粿条和各式各样的过年小点心,不仅认识到了当地的朋友,还有来自美国、匈牙利的交换学生。过程中大家一起敬拜、一起聊天,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 透过这次聚会让我深深体会到「信仰」是如何轻易的将人们联系起来。不管你的生长背景、种族、语言多么不同,但有上帝与我们同在,我们就都是神的儿女、是一家人。虽然在疫情的肆虐下申请出国的过程有很多阻拦,但是感谢上帝让我了解该如何把一切的烦恼都交托给祂,也让我可以认识到团契和世界各地有趣的朋友。 廖盈瑄 国大政治系 第四年...

感谢主!在疫情期间,联合校友退修日的时间改了又改,难得我们却还是有机会齐聚一堂,一起分享祂的话语! 在活动开始前,当筹委在报告节目流程的时候,我心想:“咦,怎么才听一下子的道而已?那么多小组分享的时间?” 之后才发现到这样子的安排甚好!因为开始踏入社会后,尤其是疫情期间,能够和校友们团契,坐下来好好地分享信仰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这个时间也让我们一起把焦点转向神在我们身上的爱和所成就的事情。听见弟兄姐妹生活里的挣扎和他们如何的经历神,一起感恩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原来都一样,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经历!彼此分享之后,我们也一起为着彼此祷告。 在淑贞干事的分享中,圣灵提醒我,让我意识到整本圣经都在述说着神的爱,以及神为我们预备的救恩——耶稣为了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 有一位姐妹分享到,未来的她应该不会记得疫情的这两年,因为她觉得这两年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完成一样。这不禁让我思考我对这两年的看法。回顾这两年,因为没有了疫情前的忙碌,加上少了周末来回马来西亚,我多了很多时间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我发现到原来自己的内心其实很空虚,并且和神的关系并不好。但神这两年里以祂的爱引导我回到祂的怀抱,和祂建立一个美好的关系! 感谢主,因为在看似没有希望的两年给了我盼望! 带领我度过在我人生里低潮!愿我的经历能在未来被神使用!愿荣耀尊贵归与神!   徐敏慧 义安校友(2018)...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