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Work

今年四月三十日的联合早报,专访了几个由居民自发激活组屋底层的故事,空荡荡的组屋底层摇身一变成为促进居民共同生活的共享空间。其中的发起者都不约而同提到「甘榜精神」这个早期新加坡的价值观。 按照新加坡华语资料库的定义,甘榜精神指居民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互相关怀的精神。我前往荷兰道2座的共享图书馆一探究竟,这里所有的书和家具装饰都由居民自己提供和打理。我闲逛了一会后,一位居民笑着接待我坐下来聊天。他说这一年来,图书馆成为了居民们另一个家,很多做了几十年邻居却不相往来的居民,在这一年间成为了无所不谈的好友。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拜访中,我确切感受到荷兰道2座居民的好客。 这种甘榜精神让我再一次反思团契的意义。谈到团契,可能我们会习惯把焦点放在“如何办好团契?”上,却很少去问,究竟团契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基督徒去团契又是去做什么?“一班基督徒在一起聚会”似乎就是团契的定义。 团契的希腊文原文是Koinonia,它的字根Koinonos的意思是与某人分享某事物,所以分享是团契的重点。基督徒一起团契的目的,就是为了分享。 问题是分享什么呢?斯托得(John Stott)在《心意更新的教会》一书中论述团契有三种分享: 内在的分享(share in together):以三一神为焦点,在团契中,我们彼此见证我们确切分享着从圣父、圣子、圣灵而来的恩典。 向外的分享(share out together):团契共同服事团契外的人,出于爱人如己的诫命,分享给他人物质和属灵的需要。 彼此的分享(share with each other):团契内弟兄姐妹彼此相爱,每人都是施与受的关系,互相接待、互相鼓励、互相安慰、互相分担。 简而言之,跟据斯托德的观点,团契所分享的是:上帝的恩典、向他人的服待以及弟兄姐妹的互相关怀,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只看重第一点,则团契会诺斯底化,变得只追求个人得救;如果只看重第二点,则会变为社会福音;如果只看重第三点,则团契与普通社交场所无异。 甘榜精神鼓励我们进行第二和第三种的分享,而团契的甘榜精神,则鼓励着我们在分享的同时,以我们自身的生命向他人作见证:我们都共享着从神而来的恩典。   林国宏主任 ...

时隔两年的时间,我再次参加校园团契。第一次是在新加坡理工学院,第二次则是在南大。起初我都只是带着“看看”的心态参与活动,但没想到最终却留了下来。这两段的经历都带给我不一样的挑战和学习。 在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时候,其中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数比较少,大概少过十位契友。然而,因为人数少,所以我们常常会轮流带查经、节目,彼此分担。记得我在职员会服事的期间,有些弟兄姐妹因为临时有事情而无法继续担任职员时,我们会彼此关心、分担职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同时要兼顾学业、校园团契和教会的服事让我感到喘不过气,导致我开始抱怨,想要放弃参加团契。我还记得,时不时我会向上帝发出提问,问祂为什么校园团契依然还在,意义到底是什么。上帝并没有马上给我一个答复,而是继续将这个问题放在我的心里,一直到我进入大学。 来到大学,当朋友邀请我去团契的时候,我只是想参加几次就走了,因为我不想让自己觉得很累。然而,弟兄姐妹们的接纳和关心很触动我,让我在团契里有了归属感。因此我选择留在团契,想将这份的爱和关心延续下去,传给我身边的人。到我大学生涯的第二年时,职员会开始寻找下一届职员人选,我想了几个星期后,决定要拒绝他们时,突然有个想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大学里的这段时间是我最有活力、精力充沛的时段,所以应该要把握时机服事,更何况在校园里也只有四年的时间。就这样,我改变了想法并且在职员会服事了两年。 这几年,上帝回答了我的问题。祂渐渐地让我看清楚校园团契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不断地陶造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职员正讨论新年度的活动策划时,有人就提出校园团契与教会有什么不同。经过一轮的讨论和分享后,我开始对校园团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在往后的日子里,也勇于尝试新事物,策划有别于教会的活动。 从理工学院一直到大学,我常常会挣扎、疑惑,自己很害怕踏出那一步,怕自己没有办法胜任,没有时间兼顾学业,甚至害怕失败。但最终上帝的供应不曾间断,不仅带我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也让我感受到服事的甘甜。每当我告诉上帝我已经完成我该做的事情,不想再继续下去的时候,祂就会透过一些人事物提醒我:祂还没有结束这段旅程,我还有功课需要学习。现今回头看的时候,我很高兴能够参与在其中,与弟兄姐妹们一起经历上帝奇妙的带领和恩典。   杨紫云 南大中文系 应届毕业生     ...

在应毕营结束一个月之后写下这反思,说实话我已记不清大多的细节了。回想起那时候,我非常享受与学长们、朋友们相处的时光。通夜吃宵夜、玩狼人杀肯定是难忘的, 但是能够聆听组员们对生活的反思、期待及挣扎同样让我至今受到启发和鼓励。 虽然我们读很不一样的科系,面对不一样的生活挑战,但是无论我们是在面对与家人同事相处的挣扎、情感上的纠结、工作的压力,我深深的领悟到,即使我能够得到我理想的工作,前面的道路定不会容易走。 当然,信息带给了我一些的重要提醒及让我从新的角度来看生活的目标。还记得第一堂“四马分尸”那么恐怖的比喻:若我们生活的当前、短期、长期目标与我的人生目标都有不同方向,那么我们到底怎么决定往哪方向走呢?因此我学习反思怎样去调整这些目标,以使它们保持一致 。我也记得第二堂讲座给了很多理财的实用技巧。其中我认为做重要的是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把金钱的一部分给予他们。无论自己是赚的很少或很多,这是不可忽略的。还有十一奉献在自己第一次拿到薪水的时候立刻给,就没有那么困难。 我个人的小小总结:我很感恩能够来到应毕营来调整我踏入新的生活阶段之前的心态,还有能够享受与其他弟兄姐妹相处的时间。:D   刘晓恬 国大生命科学系 应届毕业生 ...

作为应毕生,感恩我能在实习期间争取到休假参与应毕营。本来带着要和些许日子不见的学弟妹及学长姐叙旧的兴奋之情参与,最后收获的却不止是美好的团契,更得着装备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 感谢筹委的精心安排,让我们有舒适的环境来聆听各方面的专题,包括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甚至服兵役等课题,都帮助我对毕业后的情况有一点概念。其中得到很大的提醒是与上帝的关系的建立,好使人际关系或是时间的分配,甚至在面对困难时,都能有从上帝来的智慧,以及属灵地应对。 参与营会时,我正在实习工作上忙得焦头烂额,突然惊觉自己在忙碌中会把上帝的话语搁在一旁,只专注在完成工作,根本没心思去想上帝把我放在那个位置的意义。我感恩在未正式进入职场就有这么及时的提醒,从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让我知道在世俗的环境中求学与工作迷失的时候,都有大能的上帝可以依靠。 理工毕业后的道路只会越来越不容易,但上帝的恩典够用,赐给我一群理工的弟兄姐妹彼此扶持与勉励,也使我在年少时就能认识上帝的话语,得着装备,帮助我有信心与盼望面对每一天。     覃若兰 义安理工大众传播系 应届毕业生 ...

我一直想尝试写一些生活文化与信仰的对话。我认为文化与信仰对话之所以重要,基于上帝是参与历史的上帝,祂创造整个造物界,也自然在各种文化的美当中能感受到祂护佑的痕迹。 这次我想介绍一套年初上映的日本动画—《The First Slam Dunk》,它把约三十年前已完结的篮球漫画《灌篮高手》的最后一场比赛进行动画化。 《灌篮高手》可谓是我这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当时因它而爱上篮球的人不计其数,漫画中一句“教练,我想打篮球”曾夺去不少人的眼泪。 《The First Slam Dunk》虽然有九成的内容出自漫画,即使你早已知道故事发展和结局,但动画却有一种崭新的生命力,绝非只是在“炒冷饭”或“卖情怀”,这主要是因为作者井上雄彦用他的生命来诠释早已完结的漫画。他透露,这些年来每当再接触当中的角色时,都会有一种感觉:呀,原来你有这样的一面。仿佛角色也随着井上人生阅历的厚度而成长。 生命诠释是ChatGPT出现后重燃的课题,当AI能快速地写出一篇包含正确释经资料的讲章时,传道者和研经者还有何存在意义?黄厚基在《穿越文本》一书中提到研经需要加上生命,并让圣灵作为诠释者。虽然AI终有一天能学会所有诠译资料和工具,但它仍没有生命和运行其中的圣灵;另一方面也说明,如果诠释缺乏生命的投入,那么AI确实能取而代之。 当自身的生命与圣经连结,就能达成对经文的一次生命诠释,这就是诠释大师迦达玛提出的“境界融合”理论。在《The First Slam Dunk》中,井上雄彦就对《灌篮高手》进行了一次极好的境界融合。其中在主角的转移上可见一班,由原本蓝球天份极高的樱木花道,换成队中最平凡、最矮的宫成良田。这样的转变,使故事的信息从英雄的成长变成每一位平凡像我之人修补遗憾和找到自我价值。这是井上用他的生命读进文本当中才能出现的成品。年青时他希望自己能像樱木一样有过人的天份,想像自己能像超级英雄;长大后却发现自己更像宫成,有遗憾、有不足、有努力过后仍会失败的现实。结局里让我看到,每人都是上帝荣美的独特创造,这使我相信只要找对地方人人都可发光。 林国宏干事 ...

在2022年12月,华文组、英文部和印尼部团契合作,于2023年三月在校园举办一项叫 ”Campus Engagement”的新项目,主要目的是帮助南大学生透过反思一些课题更了解自己,也从中更认识我们的团契。其次是让团契透过这个项目更了解现今大学生的想法,让我们更好地策划未来的外展活动。身为布道的职员,我也接下了此项服事,负责此活动的宣传。 其实一开始提议的时候,我是有所顾虑的。主要原因是这将是我们第一次和其他语文团契一起筹办一项新的计划,所以害怕无法达到理想结果。通过多次慎重的策划和讨论,我们也一起把活动的成果交托在上帝手中,带着勇气去尝试。 活动形式是以展示摊位来操作,主题为”What’re Your Priorities?”。我们把活动定在南大校园忙碌的星期,希望大学生在忙碌之余,也可用一点点的时间,慢慢思考和调整自己的优先次序,再继续努力前行。活动分两天进行,反应超乎预想,学生们都热烈地参与摊位的活动,身为志愿者的契友也热情地执行被分配的任务。最后,活动圆满的结束,许多学生借着这个活动获知和认识自己的优先事项,团契也在校园里留下了美丽的印记。 策划Campus Engagement的整体过程,真的让我重新认识上帝的大能。我们虽小,在祂里面,能力却超乎所有。希望这活动以后可以继续地发展,团契可以继续发掘我们深藏的潜能,契友也可以继续用生命影响生命! 林伟善 南大电子工程科系(第二年) ...

主题:《双声道:世界与福音的碰撞》 日期:2023年3月18日 地点:卫理公会福灵堂 目的:分辨世界和上帝的声音,带着福音使命有效的进入世界 分享一 很多时候,许多基督徒的生活中会把世界的事与上帝的事分开。身为基督徒,就该只思想天上的事,不该沉浸在这世界,似乎只有在我们服事以及参与教会的活动时,我们才是个“义人”。然而,透过主题讲员乐祈弟兄的分享,再次提醒了我,世界与上帝的国度并不是个二分法。上帝的国度度能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展开,而我们也能在世界的每一处彰显上帝的荣耀,把上帝的国度带到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 另外,在工作坊《HTHT嬲嫐》讨论到父权社会的议题时,其中一个生活案例正讲述到,就在一对兄妹为着煮泡面该不该加鸡蛋争吵时,妹妹才发现原来从小到大妈妈在她的泡面里从不加蛋,而哥哥的总都有一颗蛋。我才发现即使在我们这比较开明的时代,男女的不平等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出现在生活的小细节里。虽然只是一颗小小的鸡蛋,但妈妈的偏心对这妹妹来说有可能是个极大的伤害。 或许这件事不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不觉得在案例中的妈妈可能给妹妹带来内心的痛,也因而从不觉得有需要附上行动来为这些不平等发声。然而“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埃利 · 维瑟尔 (Elie Wiesel)。愿我们能看见,能听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是不平等的声音,更是付诸行动让这世界充满的是爱,不是冷漠。 黄舒娴 南洋大材料工程(第四年) 分享二 在这次的校园宣教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环节是下午的《成功在望,我望什么?》工作坊。 透过一些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活动,我们探讨了成功的定义,重新思考如何看待富裕的人和贫穷的人在各自生活中面对的情况。世界的声音告诉我们,人生的成功在于做聪明的选择,成为“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去增加我们所拥有的金钱,提高生活的水平;一个人的失败则是在于他选择了懒惰或作了不聪明的选择,不够努力的去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然而,基督的福音却告诉我们,成功的人生在于认识神,信靠耶稣,忠心做祂的门徒。 身为一向家中不缺钱,成绩还不错的我,总是经常陷入世俗的观点,内心批判那些因不用功或作不聪明选择所以“失败”的人。工作坊提醒并挑战了我,不以这样的眼光去论断他人的生活,反而应当以谦卑受教的心去看待。忠心的仆人不只是一个会投资赚钱的仆人,而是一个愿意按照神的心意,付出神所赐予的时间和才干的仆人。 陈劼圣 国大数学系(第四年) ...

FOMO可以比喻成错失恐惧症或不安与不满的感受,是我们现代社会常常会经历的问题。因网络迅速发达,这种社会现象变得更加严重。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原本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却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身为青年人,我和大多数的朋友都时常使用社交媒体分享我们的生活。我也像陈演薏传道所提到的例子一样,很多时候把眼目放在别人的事情上。看到他人的 Instagram stories, 把自己和他们看似丰富精彩的生活作对比。这导致我有时不满于现状,也降低我的自我形象。这都对我们的健康有害 (例如:陷入焦虑,嫉妒,不安的状态)。 身为基督徒,我们可以学习将 FOMO 代替成 JOMO (Joy Of Missing Out)。就如罗马书12章1至2节所记载,我们不要跟风,模仿这个世代,而是要向主委身,做蒙祂悦纳的事。我们是上帝的儿女,自我价值在主里。大家可以考虑采用这些建议,活出 JOMO: 接纳自己并更像基督 不做比较并时常感恩 把注意力和时间投入在真实的人际关系 限制社交媒体的使用 专注完成上帝的旨意   黄欣颐 国大校友(2022) ...

新加坡学生事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5年发起的基督徒学生运动(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注一】。这个运动在1933年从英国到新加坡时仍然有强烈的福音派信仰,而且注重宣教;可惜后来却受到新派教义的影响,逐渐偏离了基督信仰。当这些新派教义进入了校园时,基督徒学生不得不另外组织团契,在1952年成立了大专基督徒团契(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 1956年在南洋大学的基督徒学生也在10月21日开始了第一次的聚会,并在第二年成立南大基督徒团契。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简称FES)在1959年7月注册成立时,已经有好一些福音派的大专学生团契在各校园兴起。第一届FES荣誉文书(Honorary Secretary)Mr. Winston Yap 在常年报告述志: “我们竭力保持一个明确的福音派见证。我们的福音信仰是一个拯救和积极的信仰。我们受惠于前人,因为他们坚持福音信仰,为真理奋勇作战,而我们也被委托负起维护这宝贵信仰的神圣责任。愿我们忠心到底。” 在新加坡的FES学生事工一直都在福音的基础上迈向合一,“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3)。英语事工、华语事工与印尼语事工【注二】在同一个办公室运作的是在整个国际FES绝无仅有的。其他区域的学生事工,每当有其他语言的事工出现时,都会选择另辟办公地点,在行政与财务上分割,使其中可能的文化差异不会影响学生运动。但在我们这弹丸之地,却一直都在学生事工的合一见证上顺服神的带领,三个语言事工彼此扶持、同工,当然会有张力,却也是更好的学习平台。 在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有一个ICE的组织。正是印尼语Indonesian I 、华语Chinese C、 英语 English E的缩写,目的就是不忘记在校园维护福音派信仰,合一的见证。在理工Poly校园,基督徒学生每个学期都会至少有一次华语团契与英语团契的联合团契聚会,重点不只是联谊,更是要活出在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的特征:合一的见证。 FES华文组每一年的《大家庭聚会》正是这个合一见证最好的写照。即便我们的50周年《大家庭聚会》遇上了冠病疫情,无法实体进行,我们仍然以线上的方式召集了本地与在国外的校友与学生,着实地以《傳》来传承传递福音派信仰的合一精神。经过了疫情的煎熬,我们有许多合一见证的校园故事要分享,也邀请大家一同来聆听,因为这一路上都是《与祢同走过》,是天父的恩典托着我们。10月21日晚上7时30分见!           赖斯强主任   【注一】90年代笔者的办公室在圣经大厦#03-05,4楼正是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SCM)新加坡的办公室,因此与SCM的同工有交流并知道他们的事工重点。 【注二】 在廿一世纪初拓荒并逐渐成为今天的模式。 ...

主题:新的路程, 心的陪伴 日期:2022年5月14日-16日 地点:FES 会议室 出席者:26位(应毕生和校友)   分享一 应毕营旨在帮助应届毕业生预备面对且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生活阶段,并将他们与可以与他们分享经验的校友联系起来。 今年除了主题分享外,还有关于时间管理和我们的属灵生活的,以及关于国民服役(NS)和工作观的课题分享。 对我来说,家俊弟兄的分享使我印象深刻,因为他分享了他在国民服役期间的故事,帮助我晓得在军营中可以期待什么,以及需要注意的不同类型的人。他还分享了他在国民服役后的工作生涯,其中包括不同类型的职业。我了解到生活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我们将面临挑战,但如果我们有信心并相信上帝,祂会引导我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旅程。这些提醒对我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已经开始服兵役,他的分享对我是适时的提醒和帮助。最后,感谢主让我参加这个应毕营和参与筹备的工作。   郑兆成 新加坡理工电气电子工程 应毕生   黄恬恬校友分享时间管理   分享二 感恩今年终于有实体营会了! 感谢神的带领让一切策划的节目能够顺利举行,并且能够与其他的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校友们相聚。这次营会给我总体的印象是,即将正式进入社会的我们,在这新的旅程里绝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却不因此惧怕或失去盼望,因为我们心中有主与我们同在。我从校友们的分享中,认识到了作为一个社会新鲜人该如何面对很多避免不了的情况,例如工作的压力,怎么处理老板的要求、,怎么做一个好见证等。我非常感谢他们透过他们的个人经历回答了我许多的问题和疑惑。除此之外,这次的营会里能够与校友们有美好的团契,彼此代祷,玩游戏和反思我们在校园的三年团契的时光,让我感到温暖又熟悉,像是回到了参加迎新营的情景。 盼望我谨记在营会里所领悟到的,也求神使我天天更亲近祂,有信心去的面对挑战!愿神继续在我们每一位里面做祂奇妙的工作! 何凯琦 义安理工护理系 应毕生   郑万锋牧师分享新的旅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