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Work

还记得从国大毕业后,我有一段时间在向神寻求自己未来服事的方向。当时,我有两个感动和看见,分别是在校园团契和校友团契中服事。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感叹神的带领是多么的奇妙。我感恩在神的带领下,我能有机会通过我在校园和校友团契的服事,成为校友助理干事,在其中建立校园和校友之间的连结. 虽然我知道在其他团契中,有校园助理干事的存在,但因为当时国大团契没有,所以我不是很确定助理干事有什么样的职责。我决定先以校友的身份参与校园团契的活动。我为着能在毕业后继续参与团契活动而感恩。在这过程中,我不仅有更多的机会与学弟妹们建立关系,我也有机会通过分享一些个人的经历来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除了参与校园团契的活动,我也在毕业后加入了国大校友团契职员会。校友团契给予校友们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大家可以彼此分享、鼓励和代祷,在毕业后也继续彼此守望,生命影响生命。 虽然我在毕业后参与了校园和校友团契,但我在前期并没有很清楚的知道这两者该有什么样的配搭与连结。最初的时候,我主要是把我在校园团契中所理解的需要传达给校友团契,帮助校友团契更好地接触校园的学弟学妹。之后,我发现因着我能持续地在校园与学弟妹们建立关系,我能更好地去建立校园与校友的连结。其中一个是对于新校友们的支持与建立,帮助刚毕业的新校友们适应和调整新的工作生活,以及迎接和帮助他们融入校友团契。 在参与校园和校友团契的期间,神就像是一个画家,用祂的一笔一划,引领着我,逐渐地让我看见祂的动工和心意。虽然很多时候我只能看见眼前的事物,也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但是这也给了我空间去仰望和信靠。只要我们有愿意寻求和信靠的心,我相信神必定带领我们成就祂在我们身上所安排的美好旨意。   张维兴 国大校友(2018) 助理干事...

大家好我是盈瑄,今年一月刚从台湾来到国大交换一学期。这是我第一次来新加坡也是第一次在离家那么远的地方过年。原本以为只能自己一个人孤单地待在宿舍,但是感谢神透过团契举办的新春活动让我有机会可以进到当地人的家中,体验新加坡人是怎么过年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加坡过年时会吃“鱼生”的这项传统,将所有的配料准备好后全部倒入一个容器中,接着每个人都拿着筷子大喊:“发啦”将其搅拌均匀,这是我在台湾不曾见到的习俗。这次聚会还品尝到了鸡饭、炒粿条和各式各样的过年小点心,不仅认识到了当地的朋友,还有来自美国、匈牙利的交换学生。过程中大家一起敬拜、一起聊天,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 透过这次聚会让我深深体会到「信仰」是如何轻易的将人们联系起来。不管你的生长背景、种族、语言多么不同,但有上帝与我们同在,我们就都是神的儿女、是一家人。虽然在疫情的肆虐下申请出国的过程有很多阻拦,但是感谢上帝让我了解该如何把一切的烦恼都交托给祂,也让我可以认识到团契和世界各地有趣的朋友。 廖盈瑄 国大政治系 第四年...

感谢主!在疫情期间,联合校友退修日的时间改了又改,难得我们却还是有机会齐聚一堂,一起分享祂的话语! 在活动开始前,当筹委在报告节目流程的时候,我心想:“咦,怎么才听一下子的道而已?那么多小组分享的时间?” 之后才发现到这样子的安排甚好!因为开始踏入社会后,尤其是疫情期间,能够和校友们团契,坐下来好好地分享信仰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这个时间也让我们一起把焦点转向神在我们身上的爱和所成就的事情。听见弟兄姐妹生活里的挣扎和他们如何的经历神,一起感恩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原来都一样,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经历!彼此分享之后,我们也一起为着彼此祷告。 在淑贞干事的分享中,圣灵提醒我,让我意识到整本圣经都在述说着神的爱,以及神为我们预备的救恩——耶稣为了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 有一位姐妹分享到,未来的她应该不会记得疫情的这两年,因为她觉得这两年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完成一样。这不禁让我思考我对这两年的看法。回顾这两年,因为没有了疫情前的忙碌,加上少了周末来回马来西亚,我多了很多时间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我发现到原来自己的内心其实很空虚,并且和神的关系并不好。但神这两年里以祂的爱引导我回到祂的怀抱,和祂建立一个美好的关系! 感谢主,因为在看似没有希望的两年给了我盼望! 带领我度过在我人生里低潮!愿我的经历能在未来被神使用!愿荣耀尊贵归与神!   徐敏慧 义安校友(2018)...

以前我会时常问自己为什么会在生活中受苦?难道基督徒也要受苦?连我自己都有过这些疑问,非信徒更不用说了。我常听身边的朋友怨天尤人,分享自己遇到的种种困难,埋怨上天对他们不公等等。每当他们问我是不是基督徒就不会遇到这些困难,或是质问我为什么主耶稣会让我受苦时,我都会感到不知所措,没办法给他们一个完美的答案。听了团契举办的讲座《为什么我们会受苦?》,我想我有答案了。 讲座在11月22日,通过Zoom 平台进行,共有12位学生参加。讲员淑贞干事根据神的话一一地解答了我们的疑问。我学到了痛苦主要是我们的“罪恶”廷伸出来的结果,不是神特地给我们的。神原本就想把最好的给我们,怎会让我们不好过呢?因人犯罪,所以才会受苦。因人的眼里看见的是这个世界而不是神,所以受苦。因人不听话,才会受苦。 其实神想让我们明白祂是创造者,我们是按着祂的样式造的,神要我们像祂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听祂的、跟随着祂。哥林多前书也提到:“神是信实的,他必不容许你们受试探过于你们承受得起的,而且在受试探的时候,必定给你们开一条出路,使你们能忍受得住的。”  我知道神是爱我们的。祂愿意舍弃自己的儿子,主耶稣替我们受苦受难,我们所受的苦,祂都明白,因祂也经历过。 受苦有可能是神给我们的一种试炼,我们应该在困难中仰望神,听祂的安排,而不是用自己所谓的“知识”做决定,那样我们会走冤枉路,受更多的苦。   陈依灵 义安理工护理系 第一年...

今年的大家庭聚会能够顺利进行,真是感谢神的恩典。 还记得今年初,我、斯强干事、欣蒂干事和绮桦干事组成工作小组,开始筹备大家庭聚会。当时新加坡的疫情还算稳定,所以我们就锁定以实体的方式进行,并且回到我们所熟悉的地点—— 圣公会善牧堂来进行。当时的我们还算有信心,相信一定可以办得到。但是,随着新加坡的疫情日益严重,所有的计划跟不上变化,只好有随时需要应变的心理准备。感谢神,最后我们还是能够以实体的方式进行,并且也提供线上的方式让无法前来的弟兄姐妹一起参与。虽然整个筹备过程历经波折,心情像过山车一样, 但是可以见证神如何在其中一直带领和保守。 今年大家庭聚会的主题为《一》,象征着202“1”年,合“一“,也有“疫”情的谐音。当天出席实体聚会的弟兄姐妹,都会拿到印有与主题有关的短语的书签,包括了“始终如一,非一成不变“、”同心合一,疫同奔天路“、”同心合一,要专一于主“。这些短语也帮助弟兄姐妹来思考疫情当下的校园事工要如何应变,也鼓励弟兄姐妹反思自己在校园事工所能扮演的角色。 可能你也和我一样,对当天的讲员黄遨游牧师的分享已经印象模糊,甚至连斯强干事的主任报告都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你肯定对当晚弟兄姐妹实体的团契交通记忆犹新。虽然防疫期间还是有许多的限制,这不能阻挡弟兄姐妹们一起向神发出来自内心的颂赞,同心合一地为校园事工代祷,还有与许久未见的朋友们打招呼等等。这些场景都让我感动许久,并深深地感谢神恩典的保守。 愿一切荣耀都归给那三位一体的真神。 期望一年后的大家庭聚会,可以与你一起在主里相逢!   李佳训 国大校友(2011)         ...

因为疫情的缘故,学校课程都将在网上进行,与同学也很难有见面交流的机会。但是我很幸运也很感恩在我开学之前,就来到了SIM华文团契,认识了当中的弟兄姐妹们并且每周都有机会见面交流,一起灵修与团契。 这在疫情的限制当中显得尤为珍贵。 加入团契后不久,就迎来了迎新营。大家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一起听干事的分享,彼此之间更加认识了。不仅如此,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透过迎新营,我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也促使我去思考团契的意义。 在迎新营当中,我尝试了在一个不算特别熟悉的情况下带领实体敬拜,这对不那么喜欢吸引别人注意的我来说是一个进步。团契里的氛围很包容也很有爱,透过点点滴滴,我也看到了营会的筹委们的用心准备,不仅营造活跃的氛围,还透过游戏增进大家对福音的认识和促进更深层的思考,让这个营会不同于其它的社交活动。 我印象很深的是斯强干事关于团契生活的分享,他引用了潘霍华牧师的一句话:凡要团契而不想独处的,言语和情感都变得空虚;凡想独处而不要团契的,就毁于虚荣、自恋和绝望的深渊中。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激发我思考团契的意义和我们应该怎样平衡好独处和团契的时间。它也让我产生了新的思想,想要在SIM团契里面亲身经历团契的意义。   雷雨禾 SIM数据科学与商业分析 第一年 ...

在2021年9月21日,南大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华文组,英文组,印尼组)联合举办了一个中秋节福音性聚会。作为华人传统节日,中秋节也象征着团圆,因此团契想趁此机会一起来庆祝中秋节,同时希望透过这个聚会能够邀请非信徒朋友来到我们当中。 这其实也不是团契第一年举办中秋节聚会,前几年团契也曾经一起做月饼庆中秋。不过,今年的聚会调整了方向,主要挑战契友们去邀请新朋友来到我们当中,也想要以比较轻松欢乐的形式来进行这个聚会,让新朋友们能够更融入聚会的氛围,下一次更愿意来参加团契的其他活动,也透过团契感受到上帝的爱。 原本聚会是要以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进行,但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临时改成了在线上进行。感谢主,这个改变对聚会没有太大的影响,包括契友以及新朋友吗,活动最终有将近53位参与者。除了大部分契友和所邀请的新朋友,我们也有NTU CRU以及Tabernacles的弟兄姐妹们一同来参加。 我们把聚会主题设定为 《一起发光吧!》,象征着每位契友都能够在校园当中发光发热,影响我们身边的朋友,并把耶稣介绍给他们。配合这个主题,这个聚会的亮点之一就是一起制作手工灯笼和提灯笼。 聚会以敬拜赞美开始,和往常的的敬拜赞美不同,来自三个团契的契友们组成了敬拜团,一起带领了一首能用三个语言(英语,中语,印尼语)唱的诗歌,除了让大家能够用最舒服的语言来敬拜神,也让大家感受到即使是使用不同的语言也能够同心合一地敬拜我们同一个主。 敬拜赞美后,就用了特别的方式来进行一个类似猜灯谜的游戏。我们准备了一些印尼语和华语的俚语,让大家透过游戏来猜猜这些俚语的意思,也帮助大家了解彼此的文化。 随后,我们一起观看一个短短的见证分享视频《How do you fix a broken family?: Felicia Chin on the hope that heal》,从分享中看到许多人可能在原生家庭中曾经被伤害,可是耶稣能够医治我们的破碎,恢复我们和家人的关系,我们也能透过上帝的爱,学会爱我们的家人。我们也希望透过这个分享,新朋友能够认识那位爱我们,也爱我们家人的耶稣。 分享后,就到了大家最期待的制作手工灯笼的环节。 参加者在小组里一同制作灯笼。 制作完灯笼,我们一起拍大合照然后结束聚会。拍大合照时,看得出大家都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趣,大家的反馈也出乎了我们的意料。 这个聚会充满着值得感恩的地方。感谢神透过这个聚会,带来了那么多新朋友,也让我们意识到不管我们来自校园里的哪一个学生团契,在基督里,我们都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在校园当中都有不小的影响力。我们也感恩在临时的更动下,我们所预备的灯笼材料和月饼都成功地在活动之前分发给大部分的参加者。聚会后看见大家很开心地玩着他们所做的灯笼,并在Instagram分享,我们都很开心。最后,感谢神一路上的带领,即使筹划过程困难重重,一切仍旧顺利完成,把荣耀都归给神。     黄嬿燕 南大化学和生物化学系 第二年 陈维杰 南大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系 第二年...

最近翻开这本记录史托德牧师(Rev John R.W. Stott)在1972年的演说,出版了近半个世纪的好书,虽是重读的书籍,但感觉上仍不失一份像读新书的新鲜感。 序言所说的,论谁都会被这番话吸引:“谁也不会喜欢一个冷酷、枯燥、讲理论的基督教。但这是说我们要不惜任何代价规避‘理性主义’吗?”何等一针见血的辟见。 今天“很多学生在教科书上用脑,却以为在基督徒的生活中,理智所占的地位是很少的。” 是的,信徒这样的思维方式,到底想对了多少?在上帝创造中给人的头脑,到底有何地位呢?信徒到底该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头脑呢? 这本小书,有四个部分: (一)热心却没有线索:一开始作者引用保罗在罗马书10:2  “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来指出恐怕保罗当年所看到的现象,也可以用来形容今天一些的信徒。”有热诚却没有知识,有热爱且没有启导“。但是没有热诚的知识却也绝不是用以取代没有知识的热诚。上帝是要信徒两者并用,热诚是被知识引导,而知识是被热诚燃烧!反理性主义精神培植出来的实用主义以仪式、社会行动及经历,取代了上帝给人运用头脑思想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使用我们的头脑?为何运用我们的头脑这么重要?从创造、启示、救赎和审判来看,因为人的思想能力足以影响他的行动;人需要做的是透过思维来行出所思想和所知道的事!尽管人的头脑是已经堕落,但人依然有思想和做决定的能力,依然可以用物质界的常识来辨识和选择属灵和道德的领域。(太16:1-4)上帝启示予人的道与教义,不单不是使人的头脑变成无用,而是不可缺少。上帝的救赎所带来的是,使祂在人身上的形象得着更新,包括了思想层面。虽然这个形象曾因始祖犯罪而扭曲,但上帝已使基督“成了我们的智慧“。最终,重要的是,上帝是以我们所知道和我们对启示的道的反应来审判我们。 (三)头脑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占何位置呢?上帝会期望我们如何运用头脑?真正的敬拜是按上帝所配得的方式取悦祂。保罗知道上帝所悦纳的敬拜,是有理智的敬拜,是出于“真实“的敬拜,是那些知道自己所敬拜的是谁,并且”尽意“去爱祂的那些人所献上的敬拜(徒4:24;路10:27)。且信徒的信心不是轻信,不是乐观主义;信徒的信心是讲理由的信靠,是完全和肯定地寄望于上帝的可靠性的一种信靠。其他层面如:圣洁的追寻、基督徒的带领、福音的表达和服事与恩赐的运用,都是发自头脑的运用,思想带来的行动回应。 (四)以我们的知识行事。避免从反理性主义到过分理性主义,史托德牧师语重心长的提醒“知识附带一个严重的责任,就是行出我们的知识,将我们的知识用适当的行为翻译出来。“ 知识应当引至崇拜——掌握关于适当的真知识不会使我们感到自负,反而会使人在惊异中俯伏在上帝面前;知识应引至信心——知识是信心的根基,也使信心成为合理;知识应引至圣洁——所知道的增多,实践它的责任也随之增加(腓4:9);知识应引至爱心——当知道越多,不论是在传福音或教导上,越服侍他人。 谢谢史托德牧师这历经半世纪的经典之作,它不只是在半个世纪前敲响信徒的鸣钟,且鼓励这个世代的信徒,要建立在“被真理燃烧起的虔诚“上。 这本小书,有中英文版本,皆可在FES图书馆中借阅。(中文书:《别埋没你的头脑》,图书馆编码261.501 STD)(英文版:《Your Mind Matters》,图书馆编码 261.502 STO )     陈淑贞干事...

大学四年最深的体会:一切都是神最美好的安排。 我想教会和校园团契是否二选一都是每个参加校园团契的学生内心有过的挣扎。但每个人来到校园团契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每个人的去留都有神的旨意在当中。因着弟兄姐妹们眼里对神的炽热,也激起了我热切追求神的心。我想我留在校园团契的最大原因应该是我很享受和大家一起追求神的氛围。我真的很感恩在信仰这条路上,有一群人陪我走,我感恩我的大学生涯有校园团契。 大学团契承载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包括了考试周早上到Hive一起努力到深夜,无数次的晚餐、夜宵和谈心时光,一起一间间敲门宣传迎新会,平时早上8.30上课起不来可是却去了8点的集体灵修,还有一起经历和面对疫情后的团契改变等等。我想这些事大概大学以后都不太会做了吧。 马太福音 22:37-39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爱神是一生的功课。大学是我认真思考我的信仰的一个人生阶段。我学习寻求神的心意,学习耐心等待神的回应,学习建立安全感于神,学习只寻求神的安慰。单单爱神是相对容易的,但爱人却永远那么难。这段旅程神很幽默,祂知道我的软弱,就借着各种事情不断地磨练我,直到我愿意顺服。这当中包括了如何去和不同做事风格的人同工,如何成为彼此的守望者,如何去爱和彼此包容等。人都不完美,最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软弱,愿意放下自己,让神来陶造我们的心。我想我这4年神教会了我很多,但还有很多仍然等着我去学习。 想对天父说:谢谢祢一路牵着我。我跌倒软弱甚至我埋怨的时候,谢谢祢从来不放开我的手。祢的恩典够我用。祢的话语绝不落空。让我学习未来也把自己完全的交托。 大家都说大学时期追求神的热忱是巅峰,要珍惜。盼毕业后被工作、责任、环境捆绑的我们,都记得我们在大学渴慕神的自己。 郭慧萍 南大生物科学系 应毕生...

很感恩能参加Young Graduates Curriculum Consultation(毕业生咨询会议),此次的会议主要探讨整理毕业生课纲的可行性,以及年轻毕业生所面临的挑战与需要。 此次的参与者毕业于各大专学府,毕业年数不一,也分别来自华、英、印各事工部门,使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讨论中,我发现年轻毕业生虽然毕业后的处境会因职业或家庭因素而不一,但他们都面对着一些共同挑战,如职场上的目标追逐、人际关系、工作上的压力与诱惑等。许多校友从校园毕业后,才发现了职场上所面对的诸般挑战比在校园时期所面对的更艰巨与复杂,但能够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的管道却减少了。若无法真诚且实际地栽培他们,他们可能会失去曾经在校园中对主的热心,渐渐地在世俗的洪涛中随波逐流。此外,年轻毕业生在这时代面对的挑战实在是变化莫测,因此,年轻毕业生的事工值得大家的关注与参与。 我也从各事工的分享中累积了更多点子,但更为重要的是见证了神的恩典。我为着FES 的校友事工感恩,感谢神为我们预备了忠心服侍的干事与积极参与的校友。请大家继续为着校友事工祷告,也求主继续以祂的话语与同在每天引领年轻毕业生们,保守他们的心思意念。 林扬竣 南大校友 2015...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