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Work

南大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在10月13日时举办了20/21学期的第一场福音聚会--——《成功秘籍》,也是我们这个学期第一个实体聚会。这次的讲座主要围绕并讲诉了何为真正的”成功“,目的是想要让观众了解上帝眼中和世俗所定义的“成功”究竟有何不同。福音讲座当天总共有三十位出席者,其中包括了五位新朋友以及三位与我们同步在线上看直播的朋友们。疫情的来袭大大影响了我们团契活动的进行方式。 对于团契事奉还不是很熟悉的我来说,要举办一场这样的讲座是非常有压力的。所幸的是,在活动的筹划过程中,身边有一位非常可靠的伙伴(芷欣)和我一起同工,一起计划和协调整个聚会。我很感恩上帝这几个月下来的眷顾和引领,得以让福音聚会能够顺利地进行。 陈牧师分享说成功应该是用自己付出或牺牲多少来衡量,而不应该以自己所拥有的来定义。我们如何正面地影响身边的人就能够证明我们有多成功。我认为这样的确比用名利及财富等成就来定义更加的合理,且更有意义。我希望在自己的人生里能够用我的行动去造就别人,也希望在自己的性格上能培养出值得让别人想模仿的好属性。   蓝茁懿 南大心理学系 第四年...

新加坡管理学院应毕生分享 大家好!我是佳敏,就读社会学,参加团契有大概三年之久。还记得当时Jolene学姐和我在同一班上课,刚刚入学的我经常在学业上请教她,她总是会非常温柔也很有耐心地回答我。后来, 她介绍团契给我,CCAFair 当天我也被感动去看一看,就这样认识了校园团契(SIMCCF)。 感谢神,团契就好像上帝把我栽种到一个适合的土壤里,让我成长——从一位参加团契的成员,到后来成为委员,学习和弟兄姐妹们一起事奉,策划商讨节目。我们亲爱的绮桦干事也常常在我们跌倒的时候帮助我们,以温柔慈爱的心鼓励我们。 神真的很好。耶和华本为善,祂的慈爱存到永远。在疫情期间,我们反而因线上聚会而能够在自己的家中,一起敬拜主,勉励彼此,一起成长 , 就如我们今年的主题——彼此相爱“一样。 在这三年里,我看到祂的恩典,带领着团契,带领人加入我们。我希望也期待大家都能够继续相亲相爱,在主里成长,结出许多美好果子来,荣耀我们的主。 卢佳敏 新加坡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应毕生   国大应毕生分享 我的干事常说:“来到校园团契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回首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涯,上帝让我来到校园团契,确实有祂美好的安排。 曾经极度内向、不善于与人同工和分享的我,因着在校园团契的各种经历,除了被挑战踏出自己的舒适圈,也看见自己心中的不良善。当我看到自己的软弱不足,我也会埋怨,会灰心丧胆,但感谢神,我有那宝贝在瓦器里。基督的能力在我的软弱中显得完全。祂在修饰和塑造我的生命的同时,更是让我认识到祂是一位多么有能力、信实、慈爱,我的天父。 在校园团契的四年里,天父也赐下一群爱主的契友,以真挚的心彼此扶持。原来在人面前流泪、坦诚没有那么恐怖;相反的,敞开心扉会拉近彼此的距离。透过分享经历和代祷,更是提醒我要把眼目转向天父,从祂那里得着力量和医治。 我来到校园团契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这四年建立了我与神与人的关系,开拓了我对服事的视野,也为着新的人生阶段(职场生活)奠定了信仰基础。 你来到校园团契也绝非偶然 -——期待你用心去聆听和体会天父对你的计划。   崔汝玮 国大生命科学 应毕生  ...

  时间:2020年6月17日及19日 Zoom线上会议   我在2020 年参加了一个理工学院联合的团契营会,从中有了丰盛的得着。 一件令我特别惊叹的就是学长们都很专心的听干事们还有别的弟兄姐妹们的分享。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比我想象中更融洽。 我在线上营会的得着就是要主动关怀我们在团契里那些比较害羞内向的肢体,除掉他们对团契的恐惧,跟朋友们交谈的疑惑,并且让他们在团契感受到从上帝而来的温暖和关爱。 我学到的第二点就是我们跟亲朋好友交谈时,不应该老是谈吃喝玩乐,踏实的生活,而是踏出我们的舒适圈,并且向上帝打开心门,让祂进来做我们生活的主宰。我也了解了科技能够使我们人际关系腐蚀,需要注意在线上对朋友的态度要跟正式生活中一样,并且好好的采用科技,用它来在这个疫情肆虐的时候,扩张上帝的国。   黄凯翔 新加坡理工食品科学与技术系 第一年         ...

与其是技巧方面的训练,暑假时一系列的领袖训练更多是自我反省的过程。从个人被呼召意味着什么,到整个华文事功的重要性,整个过程挑战我去思考许多问题。团契对我来说只是个课外活动吗?我毕业后会不会对神冷淡下来?我们作为华文团契,有没有忽略了我们社交圈子外,以华文为主要语言的人? 整个训练揭发了很多我还需要成长的地方,也让我看到在策划时很容易跌入的陷阱,如预备查经时用自己的智慧来试解释圣经,而不是寻求从神来的大能来完成属于祂的事工。 感谢神通过这次的训练,调整好我开始服事前的心态和态度! 陈芷晴 国大应用数学系 第二年       ...

时间:2020年5月24-27日 Zoom线上会议   感谢有神的恩典,大学入学前有迎新营,在毕业前还有一个准备我们步入职场的应毕营。在主的带领下,神感动不同的学长姐,牺牲宝贵的公共假期来为我们准备这一次“不一样”的应毕营。在不同的分享中,我特别有印象的是关于金钱观的那部分。当时的讲员何威达牧师在分享前,要我们想哪些是我们同意,哪些是我们同意但觉得很震撼,哪些是很难接受的。用了这个原则,牧师分析了《约翰卫斯理的金钱观》,从中理解财富是什么,怎么定义财富,到我们到底拥有些什么。 这里截取一段精华来分享,卫斯理的三大理财原则——尽量赚钱,尽量节省,尽量施予。由于我从小家庭就过得比较拮据,所以把钱看得很重,在看到尽量赚钱和尽量节省的时候,我都觉得同意,因为这就是自己一直想要做的。但是,对于尽量施予这一点就觉得难以接受了。凡是拥有超过生活基本所需的,我们其实就是个富人了。如果把钱财看成我们生活中的安全感,那么我们的生活还会把焦点放在上帝吗?这一堂课让我意识得到,自己是个富人。有机会留新读大学的我,在满足了自己的基本需求以后,其他的都得全部施予出来。可能世俗文化把财富定义一个人的价值,但是从卫斯理的视角看圣经,财富应该是我们的恩赐,是我们的奖赏,我们并不拥有它啊!在分享的最后,牧师也抛出一个让我们深思的问题,让我们思考到底"拥有"是什么?我们拥有财富吗?还是我们只是金钱的管家? 应毕营总结来说,像是为我们出社会前打了一支预防针吧!在这个时候毕业,可能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未知数,但是我们认识的神,祂不误时,也不误事啊!   Deacon 黄迪勤 南大计算机科学系 应毕生 ...

“我一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不是另一个人。” 有许多人穷极一生都在问“我是谁”,而最终,有些人找到了答案,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一生都在这个漩涡里打转。 信主这14年,我也时常反问自己,到底我是谁?谁定义了我?当然,信主之后,我也常在讲台信息里听到“我们是按着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的,神看我们为宝贵。”,我也一直试图说服我自己,神看我为宝贵,但是却常常因为自己犯得错误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这个论证。 直到我读了这本书。 作者方莉恩从创造开始阐述,但并不止于神创造的荣耀——她回答了读者,为什么会在接受基督之后仍然对新身份产生怀疑,以及我们可以如何从羞耻变成喜悦。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透彻的认知。希望这本帮助我的书,也能帮助更多人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身份认知。   吴欣蒂干事     ...

主内敬爱的弟兄姐妹, 为庆祝FES华文组成立五十周年,兹定于二零二零年十月三十日(星期五)晚上七时正,假圣公会善牧堂举行大家庭聚会。现诚邀您出席,与各校友校园团契的弟兄姐妹一同欢庆和数算神所赐的恩典,并一同来聆听大家对学生事工的展望。 https://www.facebook.com/fesfellowship/videos/226824351878684/ ...

我是王思颖,毕业于淡马锡理工学院的学前教育系,目前在职场上已被神磨练了有一些日子。能够参加青年神学探讨营 “以万变应不变” ,我想是上帝的安排。当时候本该参加教会的家庭营,但因为正在等待教育部的回复,而错过了报名的时间。 神学营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 讲员坦诚的分享。 我记得当时我正处在否要回到幼教行业,还是追寻我想当华文老师的处境里。非常挣扎,非常痛苦。而上帝通过了他的仆人,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安慰。讲员说“你要知道,上帝狠心让你跌倒,是因为祂爱你。你是否可以在没有知道答案的前提下,还是相信祂可以掌管你的人生?如果你愿意的话,那就是全然顺服。而这是上帝喜悦的,是荣耀神了。” 讲员也挑战我们勇敢问自己 “我到底是谁?”,以及坦然面对我人生需要上帝重建的部分。我是否有让上帝参与我的人生呢?如果是的话,那我要一定要主动参与上帝给我的计划。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要学习对上帝有意识和认识,不然要怎么面对万变? 王思颖 淡马锡理工校友(2018) *翻至下页附有青年神学探讨营2019回应简报 青年神学探讨营2019营员回应简报 ...

去年九月令芳邀请我参加CVCF校友退修会,我没有考虑太多就决定报名参加了。 虽然我毕业多年,但这期间只回校参加过一两次的团契聚会。这次决定参加是因为内心想要回到原点,回到带领我信主的群体中,安静下来,然后再重新出发。 参加退修会的人数不多,但有一半是大学时期就已经认识的弟兄姐妹,还有以耐心和爱心陪伴过我们成长的淑贞干事、杨虹干事、礼裕干事。一切都那么熟悉。多年来我们虽在不同的岗位上,但聚在一起的时候,还是能够敞开分享,彼此关怀。我觉得那是一件很宝贵、值得珍惜的事。 这次退修会的主题是“听”。筹办的弟兄姐妹们,很用心地策划了跟这个主题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如用毛笔字写“ 聽”,杨虹干事的专题信息——如何在神面前静默,聆听神的声音,早晨灵修,以及到新加坡视障协会体验在黑暗中用餐等。这些活动,让我焦躁的心平静了下来,也得以享受在跟弟兄姐妹的交通中。原来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已经很久没能安静下来。新加坡忙碌的生活模式,让我不自觉地把得到释放和自由的盼望放在每一年出国犒赏自己的旅行计划上,却忽略了得力在乎常常在神里面的平静安稳。 毕业多年后的你我,是否还保有起初的爱神爱人的心?还在神的家中吗吗?从淑贞干事的分享中,我能感受到她作为属灵长辈对校友们的挂念和关心,也让我看到校友团契事工的重要性。看到委员们多年来坚持在校友团契事工上的服事,也让我感动。 盼望校友团契,能够成为你我,回到原点,再重新出发的地方。   尤思怡 国大校友(2005)                                                     ...

“同时,神在哪里呢?。。。为何我们一帆风顺时,祂俨然存在着,像个指挥若定的船长;可是,危难当头,作为救援者的祂反而杳然无踪” 这是作者,一名丧偶的丈夫,在哀悼期间的感言。夫妇两人都是基督徒。这日记中,丈夫不只是描述心里的痛,也毫不掩饰地对神发怒,发出有挑战性的疑问。 “有时,我忍不住想说:「神赦免了神」” 丈夫这些话,刚开始读时会想,他是不是伤心到发疯了?竟敢跟神这样说话,太傲慢了,一定是信心不够坚强。可是也会想,是否尤其在苦难中仍然不屈不挠持守着信心的信徒才会发出这样的呐喊?不会这样呐喊的我,可能才是没有信心的?看到残酷的现实时,不敢对问题发出疑问,就只是给一个表面的回复,安抚自己脆弱的信心,敷衍地引用经文:“万事都互相效力”。我是否完全看不到世界的丑陋与残酷,才不觉得有向神这样呐喊的必要? “说啊,逃避现实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我们正活在苦难的凌迟里,逃脱不了的。” 在这期间,当世界各地的人因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感到伤心不安时,身为基督徒的我能与哀哭的人同哭吗?我能不能一同与世人向上帝呐喊, “要到几时呢?!”?不能的话,是不是因为我没有勇气对神坦诚? 在作者去世后,大家才发现写了这日记的作者是 C.S.路易斯——著名的护教大师、作家及神学家。若一位那么认真对待信仰,对待神的前辈都会发出这样哀哭,在我听到这些“怨言”时,该问的不是 “怎么连他都会这样?” 而是 “怎么我不会这样?”。 钟宇军干事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