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榜精神与团契
今年四月三十日的联合早报,专访了几个由居民自发激活组屋底层的故事,空荡荡的组屋底层摇身一变成为促进居民共同生活的共享空间。其中的发起者都不约而同提到「甘榜精神」这个早期新加坡的价值观。
按照新加坡华语资料库的定义,甘榜精神指居民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互相关怀的精神。我前往荷兰道2座的共享图书馆一探究竟,这里所有的书和家具装饰都由居民自己提供和打理。我闲逛了一会后,一位居民笑着接待我坐下来聊天。他说这一年来,图书馆成为了居民们另一个家,很多做了几十年邻居却不相往来的居民,在这一年间成为了无所不谈的好友。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拜访中,我确切感受到荷兰道2座居民的好客。
这种甘榜精神让我再一次反思团契的意义。谈到团契,可能我们会习惯把焦点放在“如何办好团契?”上,却很少去问,究竟团契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基督徒去团契又是去做什么?“一班基督徒在一起聚会”似乎就是团契的定义。
团契的希腊文原文是Koinonia,它的字根Koinonos的意思是与某人分享某事物,所以分享是团契的重点。基督徒一起团契的目的,就是为了分享。
问题是分享什么呢?斯托得(John Stott)在《心意更新的教会》一书中论述团契有三种分享:
- 内在的分享(share in together):以三一神为焦点,在团契中,我们彼此见证我们确切分享着从圣父、圣子、圣灵而来的恩典。
- 向外的分享(share out together):团契共同服事团契外的人,出于爱人如己的诫命,分享给他人物质和属灵的需要。
- 彼此的分享(share with each other):团契内弟兄姐妹彼此相爱,每人都是施与受的关系,互相接待、互相鼓励、互相安慰、互相分担。
简而言之,跟据斯托德的观点,团契所分享的是:上帝的恩典、向他人的服待以及弟兄姐妹的互相关怀,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只看重第一点,则团契会诺斯底化,变得只追求个人得救;如果只看重第二点,则会变为社会福音;如果只看重第三点,则团契与普通社交场所无异。
甘榜精神鼓励我们进行第二和第三种的分享,而团契的甘榜精神,则鼓励着我们在分享的同时,以我们自身的生命向他人作见证:我们都共享着从神而来的恩典。
林国宏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