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Tag

  钟志邦牧师一开始在我这个工艺学院初信徒的眼中,是在电视新闻中谈论时事,分享洞见的学者;抑或在大专辩论会担任常驻评判时,谈吐优雅却观察入微的长辈。直到我进入三一神学院读书,在上英文部的新约导论(一)时,却迎来我的老师——钟志邦。他最爱约翰福音第一章,那段经文他都是以希腊文读出来,想要刺激我们以原文去领会当中的精髓。对一个学艺不精的小老弟,他就把我拉进他拥挤(正在完成注释书)不堪的办公室,语重心长,慢慢地训导我。 三一毕业后我并没有太多和他吃饭谈话的机会,因为他大多的时候都是出国担任大会讲员、客卿教授。反倒是在2009年底,我重新回到学生事工全职服事,那时也是钟志邦牧师开始减少出国教书的时候,好几次他都会从家里打电话给我(他不喜欢手机),叫我和他去附近的锦茂区吃宵夜。那阵子我刚好驾着一辆福音车,去载他时,钟博士都不“安分守己”,以一位七旬长辈的姿态舒服地坐着在后座,而是爬上副驾的座位,指示我开车。后来他也告诉我,他患病正在接受治疗的事,但这位客家老大哥怎么看都不像一位病人。 对学术的看重流淌在钟牧师的血液中,即使是最近两三年,我们在一些聚会中碰面的时候,都会听到他追根究底地询问某人的(基督教)博士学位是属于哪间神学研究院。我在旁边听着都为对方汗颜(一笑)。钟牧师息劳归主怀要两个月了,我们FES出版的《追思----钟志邦牧师》也将付诸印刷,就是盼望钟志邦牧师铿锵有声的生命成为我们这代人的回忆,更是激励我们每一代人承载福音的使命,看重主的话,活出主的话!   赖斯强主任     编注:FES华文组出版的《追思-钟志邦牧师》已经印刷完成,欢迎学生、校友们到FES免费领取,限量500本,先到先得。 ...

2020年对学生自主的校园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肯定不是容易的一年。但,若是不以成效或人数来估量,这刚过去的一年对这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超然的经历。 曾经一度,校园团契的干事无法踏进校园见到学生,虽说是可以在zoom聚会,但真正在疫情中站稳,坚韧不摇动的是这群大专学生! 线上空间的同行 在疫情里没有线上的空间是不可能的。在大家疫情当中疫起同行的当儿不单是技术上的考量,而是团契生活的深化。以往大家能够面对面团契,却在诸般限制的时候谈团契肯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把基督耶稣的话活在当下的处境;面对还未信主的朋友,已经被zoom疲劳轰炸,累得半死的,我们陪着他们多走一公里!在主内的肢体,我们更以线上灵修和祷告会彼此扶持,反而不觉疲累! 这些实际的线上聚会在整整的一年使到大家的谨慎与战兢中稳步向前,也使校园团契生活在主爱中,不是在数据中,担心聚会的人数,归属感或参与感。因为爱的创意已经超越了这一切。2020年初联合理工校园的联谊营筹委还在寻找营会地点,最终转去线上虽有失望,但下一刻大家见证的是创意爆发,整个虚拟(virtual)营会一点都不虚,盛载着满满的爱(见图),继续到10月的联合理工研经营. 心灵空间的同行 只是把实体聚会虚拟化满足不了弟兄姐妹的心灵,在聚会中参入团契的真义,圣经的真理把大家的心灵交织在一起。原以为是在校园相遇,却是预备一群同奔天路的客旅。联合理工研经营的时候,这张图片表达学生愿意在不舒适的环境中领受神的话,学习体验神的话语给我们今天的应用。可能《活灵活现》正好用来形容这些莘莘学子的心态。 其实来到10月底的华文组50周年大家庭聚会,最大的失落就是整个大家庭居然要上线!这样的事放在2019年构思时来说,简直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但大家庭聚会却明明在这种光景中聚会了3个小时。大家庭的程度居然横跨了整个地球;来自各角落的华文组校友都一起在线上了!我们一起见证了大家庭聚会在天父上帝长阔高深的爱中居然可以如此之大!这次的大家庭聚会主题为:傳,以这样的方式,启示我们FES华文组大家庭,这一傳何止千里,可达万里...

在TP校园团契的感想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淡马锡校园团契这三年所给于我的一切。今天在我即将毕业离开这校园的时候,我很想,把这三年的一些点滴,借我笔写出来。 首先我之所以加入团契,是因为我一位教会朋友鼓励我和介绍了它。我对这个机会很开放,因为我愿意让上帝带领我成为祂的门徒。 直到今天,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我参加第一次聚会时的情景:那天,每个人都热情的欢迎我。当时,我是唯一的新成员。我很喜欢那次的聚会,那天我们就休闲的谈谈分享,很高兴这样开始认识了每一个人。 多年来,淡马锡校园团契的温暖和关怀一直没有改变。每个人之间的联系是独特并且宝贵的。我们会在团契聚会、会议之外也一起吃饭,更加深对彼此的认识。 淡马锡校园团契是一个我可以自我成长并在上帝里成长的地方。它向我展示了团契的概念,以及即使毕业后也能继续的团契。我不仅从他人的分享和服事中受益,而且通过有机会领导团契而得到成长。 我希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淡马锡校园团契仍能延续讲更多生命的故事。   刘琦英 淡马锡理工学前教育研究系 应毕生 ...

FES于2021年3月27日举行了常年大会(实体与线上同时进行)。在整理常年大会报告的当儿,我也预备我自己和FES去思考学生事工接下来五到十年的方向。在开始思考学生事工策略之前,让我先与你们分享FES学生事工现阶段的处境。 这不是在疫情中同时进行线上和实体聚会的最准确的数据,但是能让大家对今天的学生和学生团契有一个简单的概念。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在私人大专院校的领域有增长,这包括JCUS,PSB,NAFA和LASALLE。这些院校的学生群体跟公共大学的学生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需要去深思如何在这些院校里服事。 我们去年服事的国际学生较以往少。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过去透过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Groups(IFG)和host families接待和服事的国际学生变少了(往年约有约50-100人)。除此以外,在校园内少了正式或非正式的机会去宣传校园团契限制了我们接触新生的机率。 2020年常年大会的报告中,同工们也普遍提及两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教育和社会电子化之后事工内容的改变。这不只是影响了年轻一代,也影响了我们每个人,所以FES一定要对电子化对校园、教会和社会的影响有所察觉,并且预备好自己在这个时代里可以有效地做见证和教导学生。 第二个挑战是同工们需要装备自己去服事现代社会中,学生心理和情绪健康的需要。这包括预防、维持甚至是治愈的措施。FES深知道面对和服事在情绪问题中挣扎的人们的难度,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在这些脆弱面向中服事而不是选择远离。 电子化和心理健康将是FES接下来这几年的服事策略的重点。我希望可以在同工们和学生们的思考后,接着与大家分享更多关于学生事工内容的演变。与此同时,我恳求大家为这三件事代祷:   1.National Student Council(NSC)的交接 这是学生们交接的季节,交棒的学生领袖会与他们的学弟妹分享他们的经验,还有新一批学生领袖也可以借此机会跟其他校园的学生领袖进行交流。新的学生领袖们也会开始思考校园团契的未来,请为他们代祷。 2.FES 同工会议(Staffcon - Staff Conference) 5月7-8日是FES的同工会议。同工会议让同工们在一年的work-from-home之后可以再次聚在一起。这也是一个让同工们思考FES和新加坡学生事工未来的会议。 3.FES-GCF总干事就职 FES的新任总干事是吴恩惠弟兄(Jeremiah Goh),GCF的新任总干事是江大圣弟兄(Michael Kang),请为着两位总干事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带领FES和GCF代祷。     吴恩惠总干事 吴欣蒂干事翻译...

本着校园和校友本来就有着特殊的关系的观念,我感恩今年有机会和两位来自校园的学弟学妹一起策划和举办1月21日举行的国大校友联谊日。今年的主题是《将你我写成我们》。 虽然因着疫情带来的不便,今年的聚会不能以实体举行,但借着科技带来的便利,来自不同年代,以及居住在不同国家的校友,有机会通过线上聚会与校园的学弟学妹一起团契。 虽然我们都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无论是校友或学生,我们都有着同样的校园团契的经历,感受过同样的恩典与祝福。 我觉得校友联谊日不单只是校友之间的叙旧,或校友与校园之间的认识,它其实代表着一种生命的联系。在当晚的交流中,虽然每一个人的分享和经历都不一样,但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着同样的带领和看顾——把我们连接在一起的无非是我们的神。在祂的恩典中,不同时间点的人物事物造就了国大校园团契的故事,并将你我的故事写成我们。 人生的际遇千百种,我相信我们来到校园团契并不是偶然的。盼望无论是校友的你我,或现今在校园团契的你,我们都能珍惜校园团契所带给我们的一切,也盼望我们的故事能成为我们未来的鼓励。     张维兴 国大校友 (2018) ...

“我一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不是另一个人。” 有许多人穷极一生都在问“我是谁”,而最终,有些人找到了答案,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一生都在这个漩涡里打转。 信主这14年,我也时常反问自己,到底我是谁?谁定义了我?当然,信主之后,我也常在讲台信息里听到“我们是按着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的,神看我们为宝贵。”,我也一直试图说服我自己,神看我为宝贵,但是却常常因为自己犯得错误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这个论证。 直到我读了这本书。 作者方莉恩从创造开始阐述,但并不止于神创造的荣耀——她回答了读者,为什么会在接受基督之后仍然对新身份产生怀疑,以及我们可以如何从羞耻变成喜悦。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透彻的认知。希望这本帮助我的书,也能帮助更多人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身份认知。   吴欣蒂干事     ...

“同时,神在哪里呢?。。。为何我们一帆风顺时,祂俨然存在着,像个指挥若定的船长;可是,危难当头,作为救援者的祂反而杳然无踪” 这是作者,一名丧偶的丈夫,在哀悼期间的感言。夫妇两人都是基督徒。这日记中,丈夫不只是描述心里的痛,也毫不掩饰地对神发怒,发出有挑战性的疑问。 “有时,我忍不住想说:「神赦免了神」” 丈夫这些话,刚开始读时会想,他是不是伤心到发疯了?竟敢跟神这样说话,太傲慢了,一定是信心不够坚强。可是也会想,是否尤其在苦难中仍然不屈不挠持守着信心的信徒才会发出这样的呐喊?不会这样呐喊的我,可能才是没有信心的?看到残酷的现实时,不敢对问题发出疑问,就只是给一个表面的回复,安抚自己脆弱的信心,敷衍地引用经文:“万事都互相效力”。我是否完全看不到世界的丑陋与残酷,才不觉得有向神这样呐喊的必要? “说啊,逃避现实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我们正活在苦难的凌迟里,逃脱不了的。” 在这期间,当世界各地的人因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感到伤心不安时,身为基督徒的我能与哀哭的人同哭吗?我能不能一同与世人向上帝呐喊, “要到几时呢?!”?不能的话,是不是因为我没有勇气对神坦诚? 在作者去世后,大家才发现写了这日记的作者是 C.S.路易斯——著名的护教大师、作家及神学家。若一位那么认真对待信仰,对待神的前辈都会发出这样哀哭,在我听到这些“怨言”时,该问的不是 “怎么连他都会这样?” 而是 “怎么我不会这样?”。 钟宇军干事 ...

知道患难产生忍耐,忍耐产生毅力,毅力产生盼望 - 罗马书 5:3-4 有时候,当我们在经历困难与患难的时候,我们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上帝允许这些发生。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停止受苦抑或者阻止其衍生更多的烦恼,这都是人之常情。同样的,当新型冠状肺炎开始在新加坡肆虐,面对未知的情况时,人们下意识地将关注力放在如何照顾好自己与他们爱的人。然而,当疾病爆发应对系统”(DORSCON)在二月升级至橙色警戒后,民众纷纷到各大超市哄抢日常生活用品,这或许反映了现今人们过度自我关注的现象。因此,我相信当我们越关注自我就越难以理解患难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 相反的,使徒保罗相信患难是为了建立忍耐、毅力和盼望。我们现在的景况甚至不及早期教会所面对的呢。他们经历过饥荒、贫困,被讥笑、逼迫甚至杀害,但是保罗仍然“夸耀”患难可以带来好处。 有趣的是,以上的信念竟是紧接在保罗感谢上帝之后——“所以,我们既然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 神和好; 。。。并且以盼望得享 神的荣耀为荣。”(罗马书5:1-2)换句话说,保罗相信如果患难是跟我们在基督里所得的并列,他们最终所产生的结果定然相似:忍耐、毅力、还有盼望。综上所述,那患难是如何帮助我们产生忍耐、毅力与盼望呢? 学生们,现在好多的活动和聚会被迫取消;然而,与其沉浸在失望的情绪里,让我们以耐心与创意来思考、计划并且透过不同的媒体平台来办些什么。也许,会带来更深的影响呢? 同工们,各大校园和办公室所要求的规范与体温测量也许会让我们觉得烦躁,但是愿我们不被失望淹没,而是在此时此刻操练忍耐和将心比心的美德。 校友们,看着增长的案例和病毒扩散的速度也许会我们感到焦虑或担心。在这样的时刻,比起单顾自己,让我们也关注身边有需要的人,对他们释出善意,尤其是小孩、老人、生病的、贫困的,还有在前线为了控制疫情而努力不懈的医护人员、政府人员等。 至于我们所有人,沉浸在埋怨新冠病毒的输入只会让我们陷入互相指责的排外情绪中,进而使我们更加绝望。所以,让我们从绝望中回转,看见我们在基督里已经得到的确据——“我们也凭着信,藉着祂可以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以至于我们“以盼望得享神的荣耀为荣。 ”(5:2)。 忍耐,毅力和盼望。让我们度过这一次的困难后可以产生这三种美德。    郭志励总干事 ...

         在1970年,当时已故的孙耀光医生刚成为FES第一任总干事不久,其时五大专布道会的火焰还在一群讲华语的基督徒学生中延烧。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当中看见异象摸着上帝心意的大哥大姐,组织起FES华文组委员会(Chinese Work Committee华文工作)。2020年,在这个以英文挂帅的岛国,以讲英语居多的教会圈子,我们在校园还是有讲华语的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而当中成员大多数都是本地讲华语教会的子弟。         本文要讲述的不单是事工的维系,更是使命的延伸,盼望大家看见一代一代的基督学生如何前赴后继以自己委身十架的生命来冲击社会,服事并且建立教会。 建立教会         我们提到学生事工就会联想到建立教会,而且立刻思想到普世教会的层次。但是接下来本文盼望探讨的反而是新加坡的华文学生事工实际建立个别地方教会的例子。在与一位JCU(James Cook University)的学生谈到开始校园中文查经小组时,环顾了在FES桥北路办公室四周的华文教会,思绪回到上个世纪;笔者刚信主初期,看到校园团契的弟兄姐妹都是带着FES校园团契的模式进入教会的青少年团契,建立生命,火热服事。        这些校园团契的弟兄姐妹,如今已经是教会的执事或长老,有些则成了教牧传道人,薪火相传。认识其中一位当年在校园积极参与的长老,他的女儿已经就快从神学院毕业了!另一位牧师的女儿,则刚从新加坡理工校园毕业。在读书的时候参与了SP(Singapore Polytechnic)的华文团契。她很喜乐她走了父亲走过的路。这就是学生在校园建立的生命基础;进入教会、家庭、社会,以生命影响生命,扩大了上帝的国度,荣耀天父的圣名。 建立学生对学生的事工         笔者在1993年开始全职担任校园干事,开始的时候在自己毕业的新加坡理工学院接触学生,及去到当时还未合拼校园的南洋理工学院(河水山校园、裕廊校园、欧南校园及义顺校园)和学生一起查经。这批学生当中有新加坡也有马来西亚的学生,弟兄姐妹同心看见学生工作的异象,开拓校园的禾场。他们不论宗派,合一地在功课繁重的当儿持续聚会,强调学生接触学生的使命。他们当中有好多已经回去马来西亚,有些则留在新加坡成家立室,加入本地的堂会与当初在校园的同工一起并肩服事。         当中一些到今天见到还会叫:干事!他们已经是教会的传道人,或者献身受装备进入不同的岗位忠心以生命来事奉。薪火相传,这不是干事召他们走的路,这是他们所追随的主呼召他们,以致他们回应呼召忠心走到底。他们当初一直都是学生带领学生,信主、受栽培、接任同工,这是一条生命影响生命的道路。当身为校友的他们相聚时,这都是惺惺相惜的话题,能够还是真诚彼此代祷的动力。就算不在同一间教会,彼此的情谊还是如此地深厚。学生对学生的事工,带着流动性与不确定的因素。当中还充满可能随时垮台的信任与交托,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正是基督徒学生福音事工的特征;天父允许祂的孩子在校园兴起,也容许年少日子的莽撞与挫败。因此,身为FES的同工,笔者绝对顺服! 建立一代的学生          去年12月台湾校园团契的每月简讯中,王文衍牧师分享了他看到的这一代学生:无论我们称他们为《我时代》,还是《厌世代》,我们不是要比较『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要体验到『一代不同一代』的挑战与心疼。这一代的学生一样需要福音,需要造就及装备,一样得继续传承学生福音运动的棒子。而我们这些导师、干事、牧者们就是陪他们长途奔跑的教练。          过去的年日,FES华文组都是以“恐惧战兢”的心志做成一代学生得救的工夫。还看下一代,我们更加不敢自夸晓得如何牧养及喂养这一代的大专生,但我们有一颗愿意被天父得着并使用的心。建立教会是重点,建立一位学生的“全人”更是我们的关注。我们知道接下来的使命不单是一个如FES的福音机构能承担的,我们斗胆邀请众教会一起见证这个使命的过程,参与生命影响生命的工程,为天国的大业打根基。         恳请看到这篇文章的牧长们与我们一起以祷告为祭将我们所关注的学生、青少年人带到天父的施恩宝座前。愿意投资在他们身上的不是事工的重担,学业的压力甚至将来教会继承人的身份;而是盼望我们看重这一代学生成长的空间,勉励他们在有限的时空中记念造他们的主。栽培他们有属灵知识的当儿,也成就了他们与神永恒的关系。这些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文字的层面,我诚挚地邀请与牧养青少人的牧者一同探讨差派他们进入校园成为宣教士的途径。进而在他们三年至四年的校园生涯共同扶持,让他们在校园团契生活中面对冲击,建立独立思考,明白天父上帝的主权,从而更谦卑事主。         这一代的学生将如他们上一代的学生一样,继续在毕业后加入建立教会的生力军,担任团契的导师,主日学老师,崇拜的招待…..被差派到校园的宣教士们将回到教会收割果实,庆祝丰收。这样的福音使命生生不息,因为养分从播种插秧的上帝那里供给。但我们既是大公教会的一份子,就应当责无旁贷,在建立事工与建立生命这属灵的要事中找到平衡点!   赖斯强主任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