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s Tag

日期:2019年6月15日 – 6月18日 地点:彭亨州原住民村 团队人数:5人 一直以为短宣是将我们所拥有的去帮助需要的人,并借着活出基督徒的生命,将福音传给他们,但四天三夜的马来西亚原住民短宣的经历让我体验到短宣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收获最多的其实是我自己。 刚开始担心原住民会比较害羞而对外来者敬而远之,万万没想到原住民村里小孩们是那么单纯有活力。从一踏进礼堂就开始被包围着,一起玩乐、跳舞、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他们无所畏惧,在面对任何人、任何情况都勇往直前。而在城市里舒适成长的我们,有太多不必要的恐惧远在他们之上。这提醒了我很大的功课,就是来到上帝的面前要带着一颗小孩一样的信心,毫无保留的亲近神。 四天看似不长也不短,我们住宿的环境与我们平日生活大有不同——满满的虫子、未修好的窗户、卫生意识不高的环境,让我们能够克服平时舒适圈里的恐惧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多感恩身边所拥有的东西。我们能够有水源、有电源、有煤气等,这些一般生活看似平凡的小事物,也都需感恩上帝的供应,因为这一切并非理所当然。 在原住民村里服侍的牧师也非常不容易,村子里愿意领受福音的人数不多,牧师却还是常常进到四个不同的村子深处服侍,哪怕是一个灵魂、两个灵魂,他无怨无悔,只相信神的工作。如此谦卑地摆上,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也很感恩我的团队,虽然我们人数不多,但能够在有限的能力之下完成神的使命,感谢神安排了如此奇妙的团队。这短宣让我看到了马来西亚原住民村的需要,也让我看见自己的需要。盼望以后有更多团队能够进到原住民村学习吧! 马太福音18:2-4 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color='#969496' thickness='' up='' down=''] Written by 罗毅良,南大土木工程系  第四年 for Follower Sep 2019 (Chinese Work Newsletter)...

On 30 April 2019, over thirty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institutions in Singapore attended Upper Room at FES. Upper Room is a prayer meeting organised by the National Students Council (NSC) to bri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institutions together to learn more...

The theme of this year’s NUS ISCF camp was Inside Out: From Nominal to Radical Christian. The camp was held at St. Pio’s Friary and Spirituality Centre in Johor from 13-16 May 2019. The camp was packed with six transformative sessions, a...

数算一下,今年已经是我参加的第四个应毕营了。 从刚毕业,工作还没有着落时,到第一年对未来方向的不确定,第二年面对公司内部审计,再到今年营会结束后马上要开始的新项目,每年应毕营前后,我都在面临人生或大或小的试炼。今年以营长的身份参加营会,说实话,因为没有当过营长的经验,多少会担心准备不充分。但也正是在预备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营会当中,神让我看到真正成就万事的是神自己。每个校友和讲员的分享及大家的收获,都让我看到祂所赐的恩典是超乎我们所求所想的。 第一个主题是《人生目标》。刘毓江牧师以独特的风格分享他对信仰生活的经历和领悟,非常生动活泼。尤其是他对生命由依赖(dependent),到独立自主(independent),再到相互共处(interdependent)的阐述,和健康人格的七个指标,能感受到他分享的不是人云亦云的大道理,而是在感悟与经历后带出的不一样的见证。这也提醒我,神看重的不只是我们的所做 (doing),更是我们的所是 (being)。在职业观的分享中,李晓原长老带出了几个很关键的问题:我的价值在哪里?我作为神的管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手上的工作?回答这些问题,重要的还不是找到标准答案,而是与生命的源头——我们的神连接。在金钱观的分享中,汤郑雄牧师提醒我们,十分之一是神的,十分之九也是神的。我们不是财富的拥有者,而是管理者。这给我的消费观是一个更新和提醒。因为成长环境,我有时不是一个那么大方的人。如果看似我拥有的其实都是神的,那我就应该按神喜悦的方式花钱。乐善好施,在别人身上付出多过自己,就是神所喜悦的。 但这些还不是全部。神给我最大的感动,是在座谈会上校友们的分享当中的得着。在应毕营之前,工作的压力和情感的失败,让我正处在很深的低谷和痛苦当中。校友真诚的分享让我看到,高山低谷,神都是为了让我回到祂的面前。分享的最后,校友邀请三个人读三段经文,我是第二个,读诗篇16:1-11。当我读到第二节:“我的心哪,你曾对耶和华说:你是我的主,……”,我看到接下来的一句,竟哽咽到无法出声,便叫旁边的知敬救场。这几个字,从未像那个晚上一样打到我的心里。在那一刻,我脑海中不断回想过去自己曾追求的,无论是别人的认可,还是关系中的安全感,都是在神外面打转。神在那一刻让我清楚看到,我的安全感到底建立在什么上面。如果这一切我都无法拥有,“Is Jesus enough for me?” 。现在我提醒自己每天灵修,读经和祷告,不是因为“应该”。而是因为神真的让我看到我的好处不在祂以外。 在四个应毕营之后才有的收获也提醒我,坚持过后,神所赐的一定是超乎我们所求所想的。愿神大大祝福以后每次的应毕营,把祂特别的心意和感动带给每位参加的弟兄姐妹。 [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color='#969496' thickness='' up='' down=''] Written by 曹运 南大校友 for Follower Sep 2019 (Chinese Work Newsletter)...

The combined Polytechnic Chinese Christian Fellowship bonding camp was held on 18-20thJune. I was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serve in the planning committee. I must confess that I accepted the role out of obligation and not because of desire. Also,...

天国,已读。不回?!   香港青年人看不见未来的希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台湾合法化同性婚姻,为响应性别平等校裙不再设有性别限定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持续多年,两个族群始终无法和平共处 在这歪曲动荡的时代当中,神为何似乎缄默不言?   放眼新加坡,神已经把人群带到我们当中 无需跨国际,身旁处处可见异族同胞、外籍劳工、外国留学生 在这繁华的都市里,却深藏着一群被社会遗忘、淘汰的弱势群体 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又有谁停下脚步付出真心和关怀 庄稼已熟了,却有几个人愿意起身回应需要?   天国已经借着耶稣的诞生,来到这个世上,赶快起身干活吧 成为心灵疲乏、内心清洁的人,知道除了神以外,别无盼望 成为柔和谦卑的人,以爱触摸人心 成为使人和睦的人,不坚持自己被理解,却学习聆听别人的观点 成为饥渴慕义的人,维护正义,为受欺压的声援 成为怜悯、以仁慈待人的人,如同耶稣爱孤儿、寡妇、税吏和被掳的并与他们同在   过程艰辛,但我们有盼望 因耶稣已经战胜死亡 祂以爱胜过恨、使光明胜过黑暗   天国,已读。你怎么回? [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color='#969496' thickness='' up='' down=''] Written by 崔汝玮,国大生命科学系 (第四年) for Follower Sep 2019 (Chinese Work Newsletter)...

IFES四年一度的 World Assembly今年从7月1至10日在南非 Bela-Bela Limpopo省举行,共有来自多过170个国家,超过1100位的学生、干事、董事人员参加。我们住在名称为 Klein Kariba 的大度假村里,所有大会的活动也在里面进行。这次的大会有世界各国的讲员在超过20堂讲座分享关于今年的主题 “Messengers of Hope”《盼望的使者》,经节取之于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 在大会里,我们学生都被选来带领小组,小组成员有不同国家的干事和董事,大家也都非常愿意分享,来了解彼此在我们生长的环境中身为基督徒面对的不同挑战。我们也从这些跨文化的交流看到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够目睹同一位神以不同方式动工,让我认识到其实上帝的能力并不局限于我们有限的视角。   在大会中,IFES的前任总干事  Daniel Bourdanné 也谈到教会里面不同人对传福音和社会行动之间的张力有不同看法,但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合一地传讲福音,而传福音一定是要为了使人成为基督的门徒。这提醒了我无论教会对社会行动有什么立场,我们应该看重宣讲福音的事工,这是我们身为基督徒的基本的呼召。 各地信徒虽然需要合一,但不该统一。马来西亚卫理公会前任会督华勇博士在另一个大会中指出了全球南方(Global South) 教会的毛病——作为从西方领受福音的人,我们把自己看成在西方教会跟后的追随者。全球大量引进西方文化与思想,教会也不例外。虽然带来了许多的好处,但也有一些短处。今日教会在西方国家衰弱,但是全球南方教会却因为还未成熟,踏不出西方教会的阴影,所以无法辅助我们西方的同胞。 华勇博士挑战各国的信徒们不要太快地丢弃自己的文化,反而应该多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我们固然能从西方教父们身上吸取许多功课,但是我们该了解他们的神学及哲学也是因了解当时当地的文化、价值观、思想,为了辩护真理而生的。各地的信徒需要清楚自己社会所面对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对它们做出回应、培育新的神学思想、使当地教会成熟。否则,全世界的教会会跟着西方教会的衰退一起没落。 作为新加坡华文教会的一份子,华勇博士的分享既是鼓励也是提醒——我们在教会和团契里坚持以华文为主要语言不是无故的。 能参加这次的 World Assembly 让我们扩大视野,看到上帝亲自动工使万民成为祂的门徒。我们也学到教会前面的路不容易走,但是身为“盼望的使者”我们相信上帝掌控着,故事的结局祂已经告诉了我们,我们只剩的就是凭信心把盼望的信心传到世界各地。   [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color='#969496' thickness='' up='' down=''] Written by 刘斐恒,国大电脑科学 (第四年) 林祎,国大社工系 (应毕生) for Follower Sep 2019 (Chinese Work Newsletter)...

今年三月,我参与了一个由十人组成前往菲律宾达沃十四天(26/3 -  8/4)的短宣队。短宣队里除了贵兴干事夫妇以外,还有三名来自新加坡理工学院和五名来自淡马锡理工学院的学生。抵达达沃后,我们一行人被安排住在达沃关怀农场里。在那里, 我们非常荣幸地能与国际关怀频道(CCI)的宣教士: Dave牧师,和其他同工包括:Ate Aimee,Ate Jen,Ate Mimi,Kuya, June一起服事。 我们的第一项任务是在Mulig中学为中一的学生主办为期两天的英文阅读营。阅读营的节目包括了通过圣经故事和游戏来学习英文和道德教育。我们也在阅读营的尾声举办了一场迷你学生颁奖典礼,为营会划上句号。在短短的两天里,我们经历了许多从上帝而来的惊喜。大伙儿都不时要与我们合影留念,让我们有许多互动的美好时光。我们甚至被邀出席新校园建设开幕礼以及为中六学生的毕业典礼。 接着,我们也拜访了两间当地教会:Living Hope Church和Tagaytay Alliance。短宣队也把握机会,通过圣经信息、诗歌敬拜与各自的生活见证分享来服事教会。然而,当我们目睹Living Hope Church的年轻人如何不惜一切,全心全意地敬拜与服事神时,我们也上了一堂谦卑爱神的宝贵功课。相对来说,TagaytayAlliance教会的人数较少,且由来自山上村庄的各阶层人士组成,英文沟通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在那里遇到的的语言障碍较多。但是,因着上帝的带领,我们得以透过灵歌圣乐来一起团契。 大伙儿在工作之余也不忘娱乐。我们前后有三次机会在Waan 这个地区尝试有趣蚯蚓堆肥(vermi-compost)的工作。第一次是在达沃关怀农场(Davao Care Farm),另两次是在Waan Barangay的社区。虽然整个过程让人觉得很累,但我们都很感恩能够亲身体验堆肥的过程,这是我们在新加坡体验不到的。我们也很高兴能与当地居民一同制作美味的香蕉片。在当地,他们每周都会制作香蕉片来贴补生计。回到农场,我们也尝试了制作压花瓣卡片。整个过程除了让人感到很疗愈之外,也非常酷哦! 短宣队最后的行程是为CCI教育赞助计划下的青少年组主办为期三天两夜的领袖训练营。感谢主!通过丰富的信息,诗歌,影片,与发人深思的讨论及感动人心的分享,整个营会都充满了喜悦和感恩的眼泪。 我为着这次短宣旅程的经历和所学到的功课而感谢神。一开始的时候,我认为一个人必须在某种属灵程度上“预备好”了或到达某种灵命成熟度,才有资格参与宣教事工。说实话,在出发之前,我实在感到毫无准备和不足。然而,在短宣期间,上帝向我显明宣教事工其实就是让上帝在我们里面工作的同时,透过我们行出祂要成就的善工。我也意识到,作为个体,我们都是不完美的,并且在我们做任何事之前,都应当学习在祷告中将一切都交托给神。 在此,我感谢神一路来所赏赐的美好时光,新生的友谊,领受的功课与各样能力的充满和带领。虽然两所理工学院位于新加坡的两端,但我感谢神的带领,将我们呼召在一起,在短宣旅途中同心服事和彼此扶持。 愿一切荣耀都归给我们的神!   This March,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pend 14 days in Davao, Philippines with a team of 10. The team were three students from...

X